中年之路

ebook 穿越幽暗,迎向完整的內在鍊金之旅

By 詹姆斯.霍利斯

cover image of 中年之路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迎向第二個成年期~「從現在開始,你要練習不再討好任何人,只需清醒地活出更大的自己。」——鐘穎【誠摯推薦】出版魯蛇碎碎念版主|大澤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歌手、自由創作者|莊鵑瑛(小球)馬克信箱|歐馬克作家、演員|鄧九雲作家、精神科醫師|鄧惠文霍利斯這位活躍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榮格分析師,從1993年出版的這一本《中年之路》以後,就一直是相當受歡迎的心靈書籍作家,直到目前已經有19本作品了。在這一本討論中年階段的經典作品裡,他透過流暢的文字和通俗易懂的觀念,告訴一般讀者一個人在中年所遭遇的將會是怎麼樣的情況。這本書閱讀的過程不只是了解自己的狀況,也是透過閱讀而走上了自我療瘉的道路。而這正是這一本書了不起的地方,讓我們每一個人身上原本就有的療瘉力量,可以因此而召喚出來!——作家、精神科醫師|王浩威中年是一段漫長的旅程,佔據人生四分之一的時光,議題的處理也最艱難,甚至可能大部分的時間,我們都必須持續不斷地面對內在陰影、與它共存。但感謝這本書的出現,它像是一盞明燈,在這條中年之路上,我們不孤單。——出版魯蛇碎碎念版主|大澤「在人生旅途中,我發覺自己置身於一座黑暗的森林,迷失了道路⋯⋯」──但丁《神曲》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會因為長期忽略或壓抑壓力、慣性生活模式、道德責任,使之不斷累積,終至爆發。此時我們體會到分裂的痛苦,內在的自我和後天的人格之間出現巨大的鴻溝,讓人不住自問:「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在社會中,我們將這樣的心理狀態稱作「中年危機」,而本書作者,詹姆斯.霍利斯則稱其為「中年之路」。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驅動,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的同時,也正開啟一個重新審視自己的機會──迎向第二個成年期──此時人生的焦點,從外部的旅程轉而走向內在之旅,我們重新定位自己與外在世界的關係,探索自我真正的人格。霍利斯教授以榮格心理學的視角,深度洞察中年之路,討論以下的議題:我們如何獲得特定的自我感?2進入中年之路前有哪些預兆?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感?榮格的個體化與對他人的承諾,這兩者的關係為何?哪些態度與行為變化能支持我們走向個體化,推動我們穿越中年之路,並從痛苦走向意義?在霍利斯教授的帶領下,我們拋開童年創傷與「暫時性人格」的束縛,穿越幽暗森林,與內在生命重新建立聯繫。如果我們的勇氣依舊,中年之路會在切斷我們與生命的聯繫之後,再次帶我們返回生命。序為何有這麼多人在中年時遭遇痛苦 ? 為何是在那個時候 ? 為什麼我們把它 稱為危機 ? 這樣的經驗意味著什麼 ?我傾向把中年危機稱為中年之路,它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並提出了有時令人恐懼但經常能解放我們的問題:「除了我的過往以及我 所扮演的角色之外,我到底是誰 ?」當我們發現自己一直以虛假的自我過日子,被不切實際的期待逼著扮演一個暫時的成人模樣時,我們就開啟了走向第二成年期的可能性,那裡有我們真正的人格。中年之路是一個重新定義和重組人格的機會,是介於第一成年期及無可避 免的老年與死亡中間的階段。那些走過中年之路的人常會發現他們的生命變得更有意義。而那些沒走過的人,無論他們的外在生活看起來有多成功,則依舊是自己童年的俘虜。在過去的十年裡,我心理分析的對象主要是那些走在中年之路的人,我從他們身上看見了一再重複的模式。中年之路代表著重新調整自我感的美好機會,雖然這有時令人痛苦。因此,本書將會討論下列議題:1.我們如何獲得特定的自我感 ? ㅤ2.進入中年之路前有哪些預兆 ? ㅤ3.我們如何重新界定自我感 ?4.榮格的個體化與對他人的承諾,這兩者的關係為何 ?5.哪些態度與行為變化能支持我們走向個體化,推動我們穿越中年之路, 並從痛苦走向意義 ?深度心理學家知道,一個人的成長有賴於他向內觀看並承擔個人責任的能力。如果我們總是將自己生活困境的起因視為他人所引起,是一個可以「 加以解 決 」的問題,那改變就不會發生。如果我們缺乏勇氣,就不會有任何學習。在一封年的信裡,榮格提到了個人成長:成長這件事包含了三個部分:洞察力、忍耐力和行動力。心理學只在第 一部分被人需要,而在第二、第三部分中,道德力量扮演著主導角色。我們當中有許多人把生活當成一部小說。我們被動地一頁翻過一頁,假 定這本書的作者會在最後一頁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正如海明威( Hemingway ) 曾說過的那樣,如果主角還沒死,不過是作者還沒打算結束這個故事罷了。因此,無論是否覺醒,我們在最後一頁都會死去。而中年之路的邀請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更加覺知,承擔起餘下篇章的責任,並為召喚我們的廣闊人生而冒險。無論讀者正處於人生中的哪個階段,對我們的召喚都與丁尼生( Tennyson ) 的《尤里西斯》( Ulysses )相同:長日將近,明月徐升。無數聲響,四周低吟。來吧吾友,探訪新知, 時猶未晚。

中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