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密關係Ⅰ

ebook 別將伴侶當成應該滿足你需求的人 · Vision

By 克里斯多福.孟

cover image of 親密關係Ⅰ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誰痛苦,誰改變;誰改變,誰受益。

親密關係裡的衝突,是過往創傷的代罪羔羊。

我們寧願爭吵,也不願意面對創傷,因為憤怒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銷售破100萬,近20年蟬聯暢銷排行榜。

「樊登讀書會」App點播量突破4000萬,近40萬則盛讚回饋。

網路書店近100萬則評論,好評率100%。

華語世界遍布線上和線下讀者自發組織的讀書會。

王浩威、張德芬全力推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們在親密關係裡最大的錯誤與盲點:我們向對方索求自尊、自我價值與歸屬感。

但,這些只有我們自己能給自己。

長久以來,我們始終都誤解了親密關係:

當我們覺得「你是我的伴侶,就該滿足我的需求」:

但你在需求下所埋藏的痛楚、自我匱乏,只有自己能面對、處理;你的需求,從來不是對方的責任。

當我們覺得「我這麼不快樂,都是因為伴侶(你)」:

遷怒、怪罪伴侶是容易的,但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情緒與感受百分之百負責。

當我們以憤怒、冷嘲熱諷或冷暴力方式,期待伴侶滿足我們的期待:

但其實這些攻擊都是你的求救;只有內在受傷、不快樂的人,才會攻擊別人。

親密關係是真正的療傷之路:

所有親密關係的衝突,都是我們自己內心的衝突。

我們以為是伴侶讓我們痛苦,伴侶是我們的敵人;但真正的敵人是我們的自我懷疑與否定、無價值感、無被愛感。

因此,我們能否別再用期望去束縛伴侶?

我們能否坦然面對自己的陰影、武裝與痛苦,不去怪罪伴侶?

我們能否理解: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而你對待伴侶的方式,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因為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除了你自己。

加拿大百萬暢銷書作家克里斯多福‧孟,在此書中,將親密關係分為四階段:月暈、幻滅、內省、啟示。他深刻提出當我們在親密關係裡,不怪罪對方,誠實表達自己的痛,讓痛浮上檯面。

痛苦一旦浮上檯面,兩人就可以選擇平靜地去體驗它,用愛來支持彼此,一起度過,我們也能擺脫過往對自己的負面、侷限看法,活出更真正的自己。

本書特色: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張德芬(作家)撰推薦序

吳若權(作家)、林書煒(POP Radio台長/主持人)、洪仲清(臨床心理師)、Neko嗚喵(說書人;YouTuber)、賴芳玉(律師)、賴佩霞(身心靈成長教練)、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順序排列)

「這本書是給所有人或者所有的靈魂,曾經因為愛而折磨的一切生命,用來作為自己曾經複雜而混亂的感受,終於有了清楚的鏡映,有了屬於自己的領悟。」──摘自王浩威推薦序〈真實而活生生的親密關係〉

「我個人在幾年前讀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覺得這是講述親密關係的經典之作......這是少數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我知道我還會再讀它......」──摘自張德芬〈這是我讀過兩遍以上的書〉推薦序(張德芬為本書譯者;華文世界深具影響力的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空間」創始人)

動人金句:

‧通常我們只會意識到自己希望伴侶做些什麼或改變什麼,卻不會察覺自己深埋在潛意識裡的需求。

‧我們希望伴侶做或說一些事,但不會意識到我們希望他們這麼做,其實是為了滿足自己某些情緒上的需求。我們並不是真的要伴侶記得我們的生日,我們要的是他們證明我們的價值。我們希望確認我們值得被愛。

‧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

‧痛苦並不會消失,如果我們不好好處理,痛苦永遠也不會消失。

‧過去的創傷並不會隨時間逝去。每個自我侷限的信念,都來自過去的創傷。

‧在進入一段新的親密關係時,我們會把過去的舊痛、舊傷也一併帶去。

‧我們對伴侶發怒的原因有兩個:第一,怒氣能夠麻痺我們心中的痛,壓過所有的情緒,甚至能夠麻痺身體的感覺。生氣的第二個好處,是能讓對方有罪惡感,這樣一來,就能有效地控制對方的行為。當有罪惡感時,人會很自然地因為可能被處罰而感到恐懼;我們都知道人在恐懼時是多麼容易被操控。

‧所有攻擊都是出於自衛。

‧沉默和大呼小叫其實可以同樣暴力。

‧憤怒背後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伴侶的行為只是讓自己的舊痛浮現的催化劑。

‧只要解除自己的武裝,我就能瞭解,伴侶對我的攻擊其實是求救信號。只有不快樂的、受了傷的人才會攻擊別人。

‧沒有人會滿足我們的需求,沒有人會讓我們快樂,也沒有人該為我們所受的傷負責。

‧你對待伴侶的方式,事實上就是你對待自己的方式。

‧你對伴侶付出什麼,就是對自己付出什麼。

‧我們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我們怎麼評論別人,就是我們怎麼看待自己。

‧陰影就是我們自己。

‧一旦你把陰影人物整合為自己的一部分,你曾經拒絕了的天賦就又會回到你身上了。

親密關係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