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空氣殺人事件談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團訟案例的教訓與省思

ebook

By 陳家詡

cover image of 從空氣殺人事件談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團訟案例的教訓與省思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關注消費者權益,揭露團訟案例,

促使企業履行責任,

打造更公平、安全的消費環境。

臺灣在經貿發展上取得卓越成就,國際聲量日益提升,然而,消費者權益卻長期被忽視。

作為媒體工作者,筆者發現團體訴訟(團訟)議題在社會中總是被邊緣化,相關討論短暫出現後便迅速消失。

消費者普遍選擇遺忘,寧可相信不幸不會降臨在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卻忽略了「不怕一萬,只怕萬一」的道理。

當不公義發生時,若無人發聲,企業便無須承擔責任,消費環境也難以改善。

本書透過解析臺灣多起重大消費糾紛與團體訴訟案例,探討消費者如何監督企業,避免公安事故與不肖商家的傷害。

當企業未能履行社會責任,當政府對消費安全缺乏積極作為,消費者又該如何保障自身權益?這些問題正是本書試圖解答的核心。

參與團訟的消費者保護團體,即便歷經十多年的漫長訴訟,仍不敵財團強大法律資源,令人深感不公。

許多事件原本可以透過企業的良善管理與政府的有效監督來避免,但現實往往是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等到出事後才動用龐大律師團「和解」,最終受害者只能被迫接受不公平的結果。

本書案例涵蓋食品安全、公安事故、環境污染等領域,揭露許多因企業疏失而導致的悲劇,也提醒讀者,信任品牌與企業並非錯誤,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犯。

當事故發生時,企業的處理態度與社會責任,將決定消費者能否真正獲得公平對待。

筆者並不奢望一本書能夠改變現行法律與制度,但希望透過此書,讓更多人意識到消費權益的重要性,促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並鼓勵更多消費者勇敢發聲,為自己的權益而戰。

本書最終目標並非對立,而是期待建立一個更值得信賴的消費環境,讓企業在追求獲利的同時,也能善盡保護消費者的責任。

這是一場漫長的抗爭,但每一位消費者的覺醒,都是改變的開始。

推薦人

律師 呂秋遠

資深媒體人張欽 監製

自序

我是一位媒體工作者,長期關注許多社會議題及經濟發展,特別的是,臺灣近年在各項經貿發展卓越與國際地位聲量提升之時,反觀臺灣「消費權益」卻依然不怎麼被重視,有關此類的議題和論述都被擺在最不顯眼的角落,或者熱烈討論一下便急速消失。

只能說,臺灣消費者都是善良並健忘,寧可蒙上雙眼和期望相信各種不幸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或周圍的人身上,但常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有些事件還是必須靠大家的力量記取教訓並監督業者改進,才能讓企業和消費者都能雙贏共好。

記得,一開始構思撰寫此本有關「團訟」公益議題的書,充滿高昂鬥志並自我期望在最短時間內完成,期望讓眾多消費者更了解臺灣重大團訟案件,最重要的是,促進臺灣各界對於消費者權益能夠更加重視。

但,當我與朋友討論和熱血分享此議題時,往往得到的回應是,為什麼要撰寫這種「敏感議題」的書?在臺灣,「團訟」是很吃力又不討好的議題,得罪某些特定大財團怎麼辦?這些財團律師很強可不好惹,不怕被告嗎?

原來,我那自以為是的熱情公益精神,還是需要面對現實的考驗和挑戰,依據事實陳述的內容,只是期待更多消費者能多加注意自身安全或讓企業強化公安的書,筆者自身還要擔心會被告?百思不得其解。

消費者權益的表達和訴求,本應理所當然,但眾多好朋友的關心卻提醒我,臺灣有很特別的社會價值觀和風向球,當然,我並非深具偉大的情操和理想企圖改變法律條文或判決,只期望集合有心的專家和朋友或各案件的受害者,一起用各種方式去激盪不同層面的人、事、物來改善現行制度。

同時,提醒我們不要忘記書中不幸的案例,在未來如何能夠避免並讓消費者享有安全生活和環境的權利,企業經營一定要獲利才能夠永續經營,但同時要有保障消費者的義務和良知。

再者,不得不說,參與團訟的消基會是集合各領域專家學者的義務付出,其精神令人敬佩,有時一場團訟打下來可能打個十多年,先不論能運用的費用少的有夠可憐,加上多少專家共同義務付出大量時間和體力,所得到的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

綜觀來看,受害者的權益在判決後是否真正符合大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這些資訊在網路上都公開透明,大家可以查看看並加以思索。

臺灣在國際地位已占有一席之地,反觀有些企業主和政府單位對待國人消費權益卻如此忽視,好似有些企業看準「有錢就是任性」,真的出事再請眾多律師團和受害者或相關單位似有若無的「溝通」,有時候消費者(受害人)根本是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對待。

請問,如果一個人在公安意外中被全身燒傷後,必須面對再也無法工作賺錢、無法自行出門、受到異樣眼光、家人痛苦的生活著,人生被意外毀滅從此變了調,還要被質疑是否故意要求高額賠償金額,請問這樣的價值怎麼評估和計算?您覺得呢?

其實,我和我的不少朋友在此書某些案例中,也是受害者之一,胖達人麵包吃了不知有多少?多少餐飲店、小吃攤,吃進多少黑心油?隨便一問,參與亞力山大的會員,有多少是你、我的朋友?再者,誰沒有去KTV歡唱過?你覺得以後車子如果停在停車塔都不會有問題嗎?被污染的土地如果就在您住家附近,怕不怕每天用的水有被污染,還敢放心用嗎?

難道大眾在相信大品牌和大企業之餘,卻換來如此不安全的公安意外或是無良的黑心食品?目前或許還沒有發生意外或造成病痛在我們身上,但能確定如果再來一次或在未來日子裡,我們都還能夠幸運的置身事外、安然無事嗎?

此書案例告訴我們,很多經營者有意或無意的忽視或不守法規,到頭來報應是時候未到,不是不報,也反思各議題有關法律形成的問題,因為法律是影響和保護民眾的基石,如果連最基本保護民眾生活的安全都無法成形,那臺灣的消費權益不是開倒車?

法律千萬不能在進步的社會中,淪為脫罪的條文!期望臺灣的法律可以站在多數消費者立場,不要亂搞文字遊戲和成為某些權貴的特權,雖然這是段長遠的路程,但大家仍滿心期待臺灣的消費權益可以愈來愈進步,企業經營能深具使命和良知。

但往往臺灣的團訟案例,讓無辜的消費者再次受到傷害,事件處理程序時間的冗長,令人身心俱疲,整個案件總在調查後發現,其實只要企業多用點心思和遵循法規,最重要的是持著良心經營企業,在獲利時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就能得到大眾尊敬。

而不是等到出事後,以高不可攀的姿態或依恃政商關係,草草處理爭議後的消費權益,讓我們守法、善良的人民求助無門,反而是助長不良企業發展,這樣合理嗎?

此外,任何團訟案,最終目的不是要造成受害者和企業對立,而是期待造就更值得尊敬和負責任的企業,讓人事物一起更美好,這不是口號,而是必然。

並非期待出一本書就能夠喚起什麼大漣漪、大進步,但只期待更多企業在經營獲利之餘,同步善盡保障消費者權益,而不要被金錢遊戲和各式政商等關係而蒙蔽良知,企業有的時候的確需要修飾,如同化妝一樣,適時化妝令人愉悅和光彩,但過度的化妝修飾卻顯得拙劣和俗氣。

最終,期望不要再發生不幸的重大公安或意外事件,大家一起努力推動,讓臺灣消費者權益更加完善,不僅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後代子孫,很榮幸撰寫此書,這是從事媒體工作者深具挑戰和有意義的事,並再次謝謝本書所有受訪者及團隊,大家為保障未來子孫和美好土地而努力,期望創造源源不絕的社會正向能量,圍繞在你我身邊。

陳家詡

從空氣殺人事件談起,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團訟案例的教訓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