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在哭

ebook 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 · Vision

By 陳徵蔚

cover image of 海洋在哭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當陳徵蔚與夥伴們潛水淨海,

我們才知曉最令人心碎的台灣海洋現況。

‧在碧砂漁港附近,有一大片面積超過籃球場大小,猶如味噌湯的「寶特瓶海」。

‧依據《國家公園法》第13條2款:國家公園區域內禁止狩獵動物或捕捉魚類,但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卻是非法垂釣、非法捕撈、非法打漁者的天堂,而當民眾打電話舉發,執法單位回應:「自行攝影、拍照蒐證。」

‧台灣人愛吃的鯊魚煙,98%以上來自近危、易危或瀕危等級的鯊魚,甚至包括保育類的鯨鯊。

‧只有極少數的漁民,遵守「刺網實名制」,而當民眾發現違法的刺網而報警,得到的是「請自行蒐證,證據充分後再來報案」或「人力不足,請自行處理」。

‧墾丁國家公園裡,有許多人垂釣,且有不少海產店?!

為了挽救傷痕累累的大海,陳徵蔚如此癡傻。

在背包放筷子、湯匙、吸管、食盒、杯子;在大學舉辦減塑園遊會;

寫信給可口可樂、悅氏等廠商;進入校園,推動「有感」海洋教育,

甚至帶著一家大小,在立法院前開講。

以及最義無反顧的,從2018年開始,即使艱困又危險,他縱身躍入海洋,打撈海底垃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拯救海洋,其實是拯救我們人類自己!

澳洲紐卡索大學科學家發現,全球每人每週約吃下5公克的微塑膠,等於一張信用卡;

微塑膠吸附的毒素與環境荷爾蒙,嚴重危害健康。

海洋汙染最後都會反撲到人類身上。

海洋不如山容易親近,於是我們對於海洋陌生、畏懼。我們看不見海底的無聲殺戮,那些像「死亡長城」的海底廢棄漁網,是如何摧殘美麗的珊瑚,又是如何讓海龜等海洋生物一秒一秒地被凌遲至死。

我們也看不見海裡的寂靜汙染,但當全球每年1270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而其中的塑膠垃圾裂解成微塑膠,再透過食物鏈,如飲用水及食鹽,我們其實是一點一滴地吃下有毒微塑膠。

而無論是從2018年開始,就冒著風險,潛水打撈海底垃圾的陳徵蔚,或是他捧著突然裂成兩半的死亡龜殼,眼淚汩汩而下,陳徵蔚竭盡心力,奮力吶喊的都是:

我們能不能,避免食用珊瑚礁魚,走入海洋去觀賞牠們?我們能不能讓台灣有海洋文化,而不是僅有海鮮文化?政府能不能拿出鐵腕,落實法令,輔導漁民、盜獵者、釣客,發展生態觀光?這不是台灣身為海洋國家應該有的風範嗎?

這是一本最炙熱的海洋書。

本書特色:

專文推薦:

張卉君(作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陳玉敏(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麥覺明(生態紀錄片導演)

心疼推薦:

李偉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郭芙(海湧工作室副執行長);陳琦恩(台灣潛水執行長);陳盡川(澎湖群島海洋保護志工團協會理事長);趙健舜(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廖鴻基(海洋文學作家);蕭再泉(前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警察小隊長);鍾孟勳(環境法律人協會副祕書長)(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為一個教育者、現場報導者,陳徵蔚對於文中所揭露的海洋困境:嚴重且無所不在的海洋汙染、缺乏執法決心與事證難蒐的海洋執法、過時且嚴重威脅海洋資源的不良漁法、混獲與過度捕撈的生態危機、氣候變遷與人類活動重創的海洋生態⋯⋯等複雜又棘手的議題,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迫切地想透過文字掀翻出來:「再怎麼蠻橫霸道、慘絕人寰,人類對海洋的迫害行為,都默默地發生在海面下,一般人根本不知道,即使知道,也不痛不癢,因為『眼不見為淨』。」

這種「多數的沉默」現況,讓他不僅要振臂疾呼,還要進校園對孩子們說、帶學生們去到現場淨灘、組織淨海團體,讓更多人潛下海去、走上街頭為法令陳情抗議。這些因為愛而奮起行動、一刻不容遲疑的魄力,充滿了感染力,也令人動容。

──摘自張卉君推薦序〈「成為」海人,不要被打敗〉

一位社運前輩曾送我一句話──「悲觀者前行,無力者出力」。我想一次又一次背著氣瓶潛入海底打撈垃圾、清除海底廢棄漁具漁網,更在二二二年,號召潛伴以「海底撈」垃圾為職志,成立「台灣淨海協會」的陳老師,肯定對這句話非常有感。

選擇做什麼,而成為什麼!不過就是一段活著誠懇面對自己、他者與萬物的路。透過這些互動關係,最後「求仁得仁」,成為今生個體生命的歷程。祈願你能拿起這本書,看到海洋的眼淚,理解自己與環境相互依存的深刻關係,為拯救自己與所愛的人,展開改變的行動!

──摘自陳玉敏推薦序〈孩子,來口塑膠吧!〉

陳徵蔚教練在潛水教學的專業上已無須贅述,讓我更尊敬的是,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同步讓學員真實感受到豐美的海洋生態外,他更急切想要傳達給初學者的是──我們置身其中的大海,供養了千萬生靈豐沛的資源,但現在它生病了。如果我們這些受它哺育,卻不曾善待回饋的人類,再不做些補救,必定將自食惡果。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以潛水員的角色,去回饋或守護環抱在我們四周的大洋,但是可以藉由閱讀陳徵蔚教練書寫的《海洋在哭──一位教授的潛水淨海行動》一書,去認識、了解海島台灣有一群像教練一樣,守護著海洋生態、為解除海洋危機竭盡心力的淨海勇士。──摘自麥覺明推薦序〈我的潛水教練 聽見了海哭的聲音〉

曾因蒐證而遭漁民報復、受傷的陳盡川,我問他和蕭再泉(前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警察小隊長),一般民眾可以做些什麼,一起捍衛南方四島的生態?

陳盡川看著我,憂心地說:「你的孩子還太小。這麼危險的事情,就交給我跟蕭再泉(前國家公園警察員工)吧!我們的後半生都奉獻給了澎湖,沒有什麼好顧忌的。」

當時的我,感覺有些鼻酸。

在這片土地上,想要捍衛大海,居然要有視死如歸的覺悟。

──摘自〈不可思議的「國家公園」非法捕魚?!〉

海洋在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