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教与量子理论

ebook 量子原理与印度哲学概念之间的所有类比:梵天、阿特曼、业、莫克沙、达摩。

By Bruno Del Medico

cover image of 印度教与量子理论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将东方哲学与量子物理学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引人入胜的类比,让我们重新思考对现实的理解。

本书旨在探索印度教古老哲学传统与量子物理学原理之间的惊人联系。开头部分以绝对易懂的方式解释了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以及与这门新科学相关的哲学。接下来,一段令人回味的旅程将带领读者发现这两个看似遥远的现实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印度教以其深刻的形而上学原则提供了一个框架,似乎在许多方面都预见到了量子物理学的发现。本书将印度教的一些主要主题与相应的量子概念进行了比较。

婆罗门代表终极现实,是一个贯穿万物的相互联系的整体。这与量子纠缠的概念不谋而合,在量子纠缠中,粒子之间无论相隔多远都能保持联系,这表明基本层面的分离可能只是一种错觉。奥义书》中有一段写道:"这一切都是梵",强调了普遍的相互联系性,并让人想起希格斯场,它赋予粒子以质量和波的性质。

阿特曼是梵的个体灵魂,可以从量子叠加的角度来看待,在量子叠加中,一个粒子同时存在于多种状态中。这反映了自我的真正本质存在于现实的多个层面。

因果报应的概念基于因果法则,与海森堡的不确定性相似,即一种测量的精确度会影响另一种测量的精确度。因此,当下的行为会影响未来的结果,而这种影响并不总是可以预测的。

从死亡与重生的轮回中解脱的 "莫克沙"(Moksha),在量子退相干(量子系统失去其量子特性的过程)中找到了相似之处。这种转变代表了意识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变,类似于对精神解脱的追求。

佛法,或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反映在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相互作用影响着复杂系统的行为。根据佛法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产生长期影响;同样,量子关系也塑造了我们的宇宙。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论述的是印度教哲学,而非印度教宗教。

这种区别与量子物理学尤其相关。印度教涉及虔诚和神灵建立的宇宙秩序,而印度哲学则为理解复杂、相互关联且不断变化的现实提供了一个框架。例如,"玛雅 "的概念—对物质世界的虚幻感知—与量子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有相似之处,根据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无法同时精确地知道粒子的位置和速度。

最后,宗教是一种集体和仪式性的途径,而哲学则是一种更加个人化和沉思性的途径。两者都丰富了印度教,但视角和目标不同。在宗教中,人们寻求与神的结合。在哲学中,人们寻求对存在的理解。因此,这两个层面共存,但提供了探索同一现实的不同途径。正如斯瓦米-维韦卡南达 1893 年在世界宗教议会上所说:"印度教不是一种宗教,而是人类经验的无限财富"。这句话完美地概括了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

印度教与量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