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聯聯看【第六輯】

ebook 50種跨時代經典名家導讀 · E-only

By 聯經出版數位出版部

cover image of 經典聯聯看【第六輯】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聯經 50 週年特別企劃,50 種跨時代經典說書計畫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總編輯涂豐恩、副總編輯陳逸華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六輯收錄第26集至第30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26:《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領讀人:汪榮祖、主持人:涂豐恩

  蕭公權教授代表作《中國鄉村: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研究19世紀時期清王朝統治中國鄉村的政治社會體系。他廣蒐大量地方誌,參考上千本文獻,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探討清王朝對鄉村政治統治體系的設置、理論和實際運作情況。

  本書不僅對政治思想有深遠影響,還意外成為人類學研究的重要參考。西方學者在研究鄉村文化時,運用司法審判等資料揭示農民的生活、思想和宇宙觀,與其鄉村研究相呼應。書中主要依賴官方材料描繪鄉村,現代學者則從農民口供、審判記錄等非傳統來源中,補足了這一空白,使《中國鄉村》成為研究中國基層社會、生活方式的重要起點,對跨領域研究提供啟示。

  EP27:《思想與人物》,領讀人:錢永祥、主持人:林載爵

  林毓生教授是臺灣第一批留學生,後在美教學、定居。1975年回台後開始撰寫一系列專題文章,對當時思想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代表作品《思想與人物》一書,探討了中國實現多元化自由主義的困難,並深入剖析人文、理性、自由與權威等核心概念,至今仍深具啟發性,為理解中國當代思想提供了豐富的視角與反思。

  強調「創造性轉化」,這是一個知識分子的嚴肅思考。他認為,進行思想或行動時,必須擁有深厚的思想資源,而這些背景知識來源於對西方經典的深入閱讀與理解,提醒臺灣年輕知識分子重視經典閱讀。他特別關注1980年代臺灣開放選舉後新一代政治行動者的崛起,提出政治人物應具備三大特質:熱情、責任感和冷靜的判斷力。深受韋伯《政治作為一種志業》思想的啟發,認為政治人物需對理想與現實有清晰認識,並為其行為後果負責。

  EP28:《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領讀人:錢永祥、主持人:林載爵

  在1980年代,張灝教授「幽暗意識」概念提出後,引起學界廣泛爭論。所稱幽暗意識是指人性與宇宙之間存在根深蒂固黑暗的一面,因此世界有其缺陷註定難以圓滿。而人類的生命中種種醜惡與遺憾,亦非僅靠道德修養就能完全消除。這不表示我們應放棄道德追求或讓邪惡力量接管世界,而是需要理解善與惡共存於人性中。我們仍有可能抑制黑暗勢力,追求較好的公共生活,取決於制度能否有效約束人性本惡的趨勢。這個概念,

1980年代臺灣社會普遍相信人性為善的儒家思想,產生很大的衝擊。

  《幽暗意識與民主傳統》一書系統性論析中國傳統文化為何不能開出民主憲政的道路,透過辨析分別代表儒家文化的「超越意識」與西方對人性之惡警醒的「幽暗意識」,談論傳統儒家主流思想對於民主政治發展的合理與不足。此一理論開啟了我們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全新視角,對各領域的研究者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

  EP29:《明清社會史論》,領讀人:徐泓、主持人:涂豐恩

  何炳棣教授是中國史研究的重量級學者,堅持以大範圍的研究主題與國際學界對話。他的研究著重於探討中國歷史的大題目,更堅持使用英文撰寫,為了西方學者了解中國研究的成果。早期,他研究中國人口增長、農業發展等議題,挑戰「中國缺乏資本主義精神」的觀點,後以跨學科方法,借助社會科學研究中國社會流動問題,與歐美學者展開深度對話,展示了中國學者在國際學術舞台上的獨立見解。

  《明清社會史論》大量運用附有三代履歷的科舉各試榜單史料,以社會科學方法驗證及探索明清以來中國社會組成及階層流動。挑戰了「中國封建社會階級固化」的觀點,證明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為平民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此研究強調,中國社會的流動性不僅體現在向上流動,還包含向下流動,形成了「富不過三代」的現象,從而維持社會結構的平衡。

  EP30:《國史探微》,領讀人:劉龍心、主持人:涂豐恩 

  楊聯陞先生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享有「漢學警察」之稱,其代表作《國史探微》,收錄十四篇主題論文及一篇附錄,所選題材新穎獨特,包含世界秩序、朝代更替、社會地方政制,以至作息時間、歷史上的女主、人質等前人鮮少探討的議題。其研究方法精微縝密,為研究中國史者開啟新視野、新途徑。

  選擇許多既生活化又富深遠意義的主題切入,如帝制中國的作息時間表、女性領袖、公共工程等,這些主題在傳統歷史學中少有觸及。透過文章反思帝制時期的中國是否已有現代理性思維的萌芽,探討中國傳統社會中的現代性。他的研究不僅限於政治和經濟,更關注社會層面的運作,旨在展現中國歷史中蘊含的理性制度,並試圖將其與西方世界接軌。這些觀點也促使後來的讀者對中國歷史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聯經出版發行人、總編輯、副總編輯,《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

經典聯聯看【第六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