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德文直譯,單冊經典回歸版)

ebook Classics

By 托瑪斯.曼

cover image of 浮士德博士(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德文直譯,單冊經典回歸版)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托瑪斯.曼一生最鍾愛作品

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

德國現代主義的傑作,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一個關於瘋狂與理智、天才與墮落、智力成就與德國道德沉淪的故事

譯者導論逾兩萬字,譯注三萬五千字

附蘇珊.桑塔格回憶十四歲時,拜見托瑪斯.曼之〈朝聖〉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人可以獲得兩次諾貝爾文學獎,此人便是托瑪斯.曼;第一次可以憑《魔山》得獎,第二次則可憑《浮士德博士》。

「這本書於我十分珍貴。它是我一生的總結,是我所親歷的這個時代之總結,同時也是我有生以來所能給出的最為個人的東西,其坦率近乎瘋狂。」――托瑪斯.曼

  德國大文豪托馬斯.曼在納粹德國流亡期間,寫下他最後一部偉大的小說《浮士德博士》。雖然他已經有一長串的代表作,但現在回想起來,這似乎就是他生來要寫的小說。

  這個故事是對德國「浮士德」傳說的現代改編,即出賣靈魂與魔鬼交易的故事,首次發表於1947年,講述一位20世紀的作曲家,為了獲得自己渴望的藝術力量,而將自己的靈魂出賣給魔鬼,巧妙地將音樂、哲學、歷史、神話和政治交織在一起,借此探討德國文化和靈魂的危機。

  小說主角阿德里安.雷維庫恩是一位才華洋溢的年輕作曲家,其原型為德國哲學家尼采。少年時即顯露出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孤傲自賞、野心勃勃的姿態,是一位有音樂天賦,前程似錦的年輕人,但他不滿足於現狀並追求「真正偉大的成功」,不遺餘力地想要達到更高的成就,因此與魔鬼交易,換取音樂靈感與創造力,得到了24年的天才歲月――日益非凡的音樂創新與進步,並與破壞性的瘋狂相互交織。

  隨著阿德里安的音樂作品逐漸獲得認可,他的健康狀況惡化,精神狀態日益崩潰,他的心靈也逐漸受到黑暗力量的侵襲,最終陷入瘋狂。最終,阿德里安走向了悲劇性的結局,他的音樂才華和精神都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而他的故事也成為一個對人性、藝術與道德的深刻探討。這個故事不僅是個人悲劇,也象徵了德國文化在納粹主義下的墮落。

  本書為托瑪斯.曼晚年最令人揪心和震撼的鴻篇巨著,作者本人也對其異常重視,視其為「一生的懺悔」、「最大膽和最狂野的作品」。在生前最後一次接受採訪中,托瑪斯.曼非常明確地表示這本藝術家小說是他的最愛:「這部浮士德小說於我珍貴之極......它花費了我最多的心血......沒有哪一部作品像它那樣令我依戀。誰不喜歡它,我立刻就不喜歡誰。誰對它承受的精神高壓有所理解,誰就贏得我的由衷感謝。」

  托馬斯.曼深入探索德國陷入的罪惡,成功地描繪罪惡的規模,這是只有他才能做到的。他的小說既有歷史的針對性,又有神話的普遍性。本書不但是是托瑪斯.曼最深沉的藝術表達,阿德里安的生平也是個輝煌的寓言,暗喻納粹德國的崛起,以及德國人民摒棄人性、擁抱野心與虛無主義。這也是托瑪斯.曼對德國天才與真正偉大的藝術家,對他們可怕的責任最深刻的沉思。

  《浮士德博士》結構複雜,探討了藝術、音樂、政治和人性等多重主題,並以德國知識分子的視角來檢視當時的社會和文化問題,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評論。托瑪斯.曼以其深度的思想、複雜的人物描寫和精湛的寫作技巧聞名,他在本書中展現豐富的想像力和文學才華,創造了一個引人入勝的文學世界,敘述風格沉重而富有詩意,充滿了象徵和隱喻,使小說具有深刻的思想性。這本小說是對德國精神和文化的深刻反思,並且在文學史上被視為對二戰後歐洲道德困境的強烈批判。

本書特色

  1. 本書改版全新編排內文,將譯注改為隨頁注以方便閱讀,並增加導讀與推薦序,有助於讀者快速掌握全書。

  2. 托瑪斯.曼晚年最重要作品,有書評認為他憑此書可以再得一次諾貝爾文學獎。

  3. 本書知識淵博、文筆優美、技巧高超,但小說情節仍然具有吸引力與可讀性。

  4. 這部小說探討了藝術、音樂、人性、政治和文化危機等多重主題,對當代社會和文化現象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和評論,這些主題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5. 本書蘊含許多深刻的思想和洞察力,能夠啟發讀者對生活、藝術和人性的思考,對讀者的思想和情感產生積極的影響。

  6. 翻譯家彭淮棟學養深厚,尤其熟悉古典音樂知識,卻仍需費時兩年半嘔心瀝血,翻譯過程稱之為「夢魘」。譯者導論長達兩萬字,翔實譯注三萬五千字,幫助讀者全盤理解本書。

共同推薦

  王敏而 牛津大學音樂學博士

  李有成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胡晴舫 作家

  郭重興 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單德興 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焦元溥 作家、樂評人

  錢永祥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兼任研究員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依姓名筆畫序)

各界好評

  《浮士德博士》無疑是《魔山》之後托瑪斯.曼創作的另一個高峰。小說雖然完成於二戰前後的美國,曼藉其音樂家主角的遭遇所坦然面對的,卻是經歷法西斯惡夢的納粹德國。曼認為要翻譯這部小說「必須具備至高的資質與語言藝術」,翻譯家彭淮棟既精通德文又有西方古典音樂修養,是翻譯這部巨著的不二人選。――李有成,中研院歐美所特聘研究員

  《浮士德博士》是文學、哲思與音樂的時代交融,是最適合慢讀的名著;彭淮棟先生的譯本是中文出版里程碑,同樣適合細細品味。這是愛書人終將典藏的經典,還請趁早讓它在你的書架上發光。――焦元溥,作家、樂評人

  若要了解德國靈魂之最深沉,必讀托瑪斯.曼;若要凝視其靈魂之深淵及光輝,必讀他的《浮士德博士》。――胡晴舫,作家

  對人性和精神的非凡深刻的分析。――佛洛姆(Erich Fromm),精神分析心理學家

  托瑪斯.曼最傑出的作品之一,是對藝術家與現實之間永恆困境的深刻探討。――喬治.史坦納(George Steiner),文學評論家

  托瑪斯.曼的一個巨大、恍若文藝復興時代的樂團之交響樂曲,帶有它的無窮延伸和深遠影響。――約翰.巴維爾(John Banville),愛爾蘭小說家

  20世紀的最高成就之一。――Victor Lange,德國研究學者

  可說是最偉大的德國小說。――《紐約時報》

浮士德博士(翻譯家彭淮棟最後譯作。德文直譯,單冊經典回歸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