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

ebook 超人醫師徐超斌×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點亮偏鄉 · 點亮未來

By 徐超斌

cover image of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面對「南迴四鄉」(太麻里、金峰、大武和達仁)的醫療困境,

「超人醫師」徐超斌醫師,看見了這份需要,

想讓在地鄉親,能有醫治病痛的醫生、照顧不適的護士,

更有能傾聽他們的心聲、在乎他們的健康的照護者。

因認同徐超斌醫師的這個夢想,

有一群人勇敢展開漫長的旅程,

歷經近15載,一步一腳印前進部落共建南迴未來醫療願景。

這是南迴基金會的起點。

當年風華正茂的徐超斌醫師,起心動念想要回到故鄉:

為部落和族人,打造醫療照護網絡開始。

一路陪伴他的好友、支持者、族人、病人與家屬,共同攜手努力。

從2019年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從0到1,開展居家護理服務,

到2023年6月成立「南迴診所」。

南迴公路很漫長,對生病的居民而言宛若寂寞的道路,

對徐超斌醫師和南迴基金會夥伴們來說,

他們打定主意要用愛和無私的奉獻,將南迴公路變成一條愛的大道。

今日的南迴基金會,以「行動醫療」模式,發展「在宅醫療」,

除了定點門診,更全力推動居家醫療,並且未來邁向「多元照護」

改善在地鄉親就醫不便的問題,也正好趕上了在宅醫療的新浪潮。

每一段歷程、每一次的里程碑,都展現出眾志成城的感人力量。

這份充滿愛與感動的故事,值得與眾人分享,並散播出去!

這本書完整集結「南迴基金會」如何從基金會的成立初期,徐超斌醫師和團隊夥伴,面對艱鉅的困境和挑戰,推動「南迴行動醫療計劃」,為偏鄉的鄉親們打造完善的醫療服務。從一個人(徐超斌醫師)的夢想開始,到一群人(南迴基金會夥伴、董事、支持者),持續不懈付出和勇氣,為台灣偏鄉醫療帶來嶄新樣貌,他們相信,終將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願景。

本書特色

*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敘述「南迴基金會」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帶來改變的故事。

*全方位訪談支持者,看他們如何共同守護偏鄉醫療,展現臺灣民間的公益力量。

*看見臺灣創新醫療的服務模式,「南迴模式」為臺灣偏鄉醫療提供新方向。

本書簡介

把療癒的光 照進南迴偏鄉

徐超斌是台東土坂部落排灣族人。在臺北醫學大學(原臺北醫學院)求學時,便立志未來要回到家鄉服務。畢業後,經歷了台南奇美醫院的洗禮後,他履行了對自己的承諾,成為達仁鄉衛生所的醫師,站在第一線上為鄉親服務。

他深刻體認偏鄉醫療資源匱乏,增開了夜間門診、假日門診,並親自開車做巡迴醫療,一個月曾工作四百小時,「超人醫師」的名號不脛而走。中風之後,即使行動不便,徐超斌依然堅守醫師崗位。

他的「超人」事蹟逐漸流傳開來,感動了許多人。為了支持他改變偏鄉醫療的困境,促成他在2012年成立了「南迴基金會籌備處」,並於2019年正式成立「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基金會最主要的任務,就是籌建南迴醫院。

「徐醫師,南迴醫院什麼時候才會蓋好?」在地鄉親追問,建院喊了這麼久,為何至今還是只聞樓梯響。南迴建院是他的初衷,但是他如今不得不考慮,在病患數、醫護人力都不足的前提下,南迴醫院能夠撐多久?蓋醫院是提升偏鄉醫療資源的唯一處方嗎?

計畫必須改變 夢想實現前的轉折

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是徐超斌醫師就讀臺北醫學院時的學姐,也是他的「非常家人」。在南迴診所開業的台北記者會上,當徐超斌手持麥克風,一字一句,訴說起他投身南迴醫療的心路歷程時,南迴基金會董事長李靜蘭在他身邊,全程幫忙拿著講稿,神色柔和,陪伴他唸完全文。

意外成為基金會董事長的李靜蘭,在第一場董事會上,就遇上難題。經過漫長的討論,董事會決議暫緩興建南迴醫院。這個結果,徐超斌難以接受。一方面,李靜蘭認為董事們的顧慮沒有錯,醫院開業後,如果持續嚴重虧損,最後必然走上倒閉的宿命;另一方面,李靜蘭希望能夠積極找出解方。

李靜蘭找來了兩位北醫的校友——義大醫院院長杜元坤、醫療品質部副部長謝文祥來助陣,除了促成義大醫院的醫療支援,謝文祥的加入,更為基金會的南迴行動醫療計畫,有了更明確的方向。李靜蘭觀察,即使董事會決議暫緩建院,徐超斌對蓋醫院還是抱著期待,只是他也體認,自己必須務實,南迴行動醫療才能走得久遠,「基金會計畫的轉變,也是徐超斌的改變。」

一群人 促進南迴醫療的實踐

回應南迴地區在地醫療需求,南迴醫療計畫的首部曲,就是2021年8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附設居家護理所」。「居護所的成立,宣告超人醫師回來了」,不僅是徐超斌個人回到家鄉服務,也帶著南迴基金會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一起回來,將在這裡落地生根,照顧社區每個人的健康,實現「在地老化,在地終老」的理想。

南迴醫療計畫的第二部曲「南迴診所」,以定點門診和居家醫療為兩大服務主軸。以倉庫改建的診所,一樓規劃為候診、掛號、藥局、門診、治療室等空間,二樓則為南迴診所及居護所的辦公室。

現任健保署署長石崇良則讚許南迴診所的成立,將帶領台灣打開新的醫療模式,不僅是定點診所,還要提供居家醫療、居家照護,「徐醫師原本的夢想是開一家醫院,現在他把醫院的圍牆打開,深入社區。」

在愛與關懷的初衷下,南迴行動醫療計畫將繼續走下去。病人走不過來的路,由醫護人員走過去,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

帶著愛出發 終將帥氣抵達目標

醫師是座橋,橋的兩端,是健康與疾病,是療癒與衰亡,是生與死。偏鄉的居民——年邁、體弱、行動不便——眼前有著跨不出去的鴻溝,徐超斌便為他們搭橋。他說著他們熟悉的族語,耐心引領他們走出每一步,從臥房到客廳,從屋內到戶外,從病人成為健康的人。

慶幸的是,他不是孤軍奮戰。徐超斌對偏鄉醫療的付出,號召了眾多支持者,包括董事會成員、工作團隊、南迴協會夥伴、出錢出力的支持者,他們願意陪他圓一個大夢,一起守護南迴偏鄉醫療的理想。

南迴行動醫療是他為家鄉搭建的橋,而他為了這座橋,已經奮鬥了很久。他帶著愛出發,也將帶著愛和帥氣,抵達目標。

本書特色

  *感動人心的真實故事,敘述「南迴基金會」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帶來改變的故事。

  *全方位訪談支持者,看他們如何共同守護偏鄉醫療,展現臺灣民間的公益力量。

  *看見臺灣創新醫療的服務模式,「南迴模式」為臺灣偏鄉醫療提供新方向。

  深入了解偏鄉醫療的匱乏:台北市是全台灣看病最方便的地方。根據台北市政府主計處最新的市政統計週報,台北市有37間醫院,3850間診所,平均每萬人約有15.5間醫療院所(2023年)。反觀達仁鄉,連一間醫院都沒有,把整個台東縣算進來,只有7間醫院,5間位於台東市;診所及衛生所有155間,三分之二都在市區,僅有十二間在南迴四鄉(大武、達仁、金峰、太麻里)。在多數地區,診所的數目少於3間以下。平均每萬人約7.7間醫療院所(2022年)。

  努力改變城鄉醫療失衡的一群人:不論是「南迴基金會籌備處」、「醫療財團法人南迴基金會」的董事會成員、工作人員、醫護團隊,民間人士等,都深知南迴偏鄉匱乏的醫療資源和交通不便的問題,是亟待跨過去的鴻溝。既然病人走不出來,我們就努力走過去,用「感同身受」、「敍事醫療」,把醫院的圍牆打開,守護病人的健康權益。

  體現南迴醫療的精神:「在宅醫療」是讓病人在住家或機構中,得到跟在醫院一樣的專業照護,採取「南迴行動醫療模式」,除了定點的門診,全力推動居家醫療,改善在地鄉親就醫不便的問題,正好搭上了「在宅醫療」的浪潮;加上即將導入的「多元照護」模式,就是南迴醫療理念的實踐。

專文推薦

  石崇良/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

  杜元坤/義大醫院院長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掛名推薦

  五月天 石頭/音樂人

 安聖惠/藝術家

  伍麗華/立法委員

  村子裡的凱莉哥/作家、部落客

  吳秀華/台東縣議會議長

  吳麥斯/臺北醫學大學校長

  拉黑子.達立夫/藝術家

  胡德夫/音樂家

  黃建賓/立法委員

  黃勝堅/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楊力州/導演

  劉越萍/衛生福利部醫事司司長

  鍾欣凌/藝人粉紅豬

  饒慶鈴/台東縣縣長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把光照進看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