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打開可能性

ebook 去-相合,一種操作術 · 空盒子

By 朱利安

cover image of 重新打開可能性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法國哲學家和漢學家朱利安(François Jullien)所建構的哲學思想概念不僅對世界有深遠的影響,在其他領域如藝術創作、企業管理、精神分析也引發廣大的迴響。近年朱利安構思一種共享的概念,穿越美學、倫理及政治領域的經驗,一起形構人們對當代世界的投入,因此他大力提倡「去-相合」(dé-coïncidence)概念。

  當事物相符相合,也就是這些事物完全貼合或全然對應,完美地互相扣合,即「相合」(coïncidence)於最初幾何學的意涵。這樣的符合當然令人滿意,它合法合理堅持其相符,同意自身,憩息在它的相合裡,而且固定不變。然而,它不再脫離這個狀況,逐漸陷溺其中、硬化而貧瘠了;也就是說,它不再發揮任何作用,變得呆滯了。此時,「合拍」(ça colle)表示符合變得像一種黏膠,人們無法跳脫它。「相合」便從先前的正面逆轉進「正面性」,固定了、不發揮作用,而且變成貧瘠的正面。

  相合就是死亡。相合是沉溺萎縮(enlisement),「去-相合」是推動(promotion)與脫展(dégagement)。因此,我們必須與這種硬化了、不再活動且造成阻礙的符合拉開一個「間距」(écart),使自我封閉並阻礙任何發展的事物產生裂縫,也就是使其與該情況做出「去-相合」,才能重新打開可能性。

  以藝術為例,一位藝術家只有當他與已完成、被認可且被頌揚為「藝術」的藝術做出「去-相合」時,他才是確確實實的藝術家。只有在與已經被思考過的內容且這個符合的內容被看作「真理」的事物做出「去-相合」,我才真的進行思考。

  從生存的觀點來看,我只有與已經活過的、與我當今擁有的相符生活做出「去-相合」,我才真的在生活。與我當今的相符生活做出「去-相合」,也就是說,我使現在如此適合我的生活方式、我正要安頓於其中的生活模式「產生裂縫」,這是為了在我的生活當中重新打開可能性。

  就倫理而言,我只有與自己做出「去-相合」,才能「遇見他者」。否則我只是與他擦肩而過,或者把他同化成我想要的模樣。

  在政治方面,一旦一個理念變得相合性的,亦即被眾人所集體消化和吸收,就不再被人質疑,不再被人擔心,也就會變成意識型態性的。

  在朱利安的構想中,「去-相合」的操作方式可說是有別於批判、逆轉這些戲劇性的風格,而比較是一種存在於內部、以小小間距逐漸打開並默默產生的轉化:在已穩固的相合狀態內部,透過持續的小「間距」、逐漸操作的小小移位,暗中在內部拆解該相合狀態,促使它產生裂縫,以此使它受損。

  二十世紀末,「差異」(différence)概念在法國最重要的思想家主導之下主宰了法國思想,本書最後的註解也對「去-相合」概念與「差異」概念之間的關係提出扼要說明。

  在今天,我們正遭受哪些新形式的物化?市場以及強加給人們的科技應用,聯手強迫全世界接受它們的相合。我們都變成相連、交流且消費的主體,我們的生活大都花在勾選事先設定的合適選項。這樣的「相合」繼「信仰時代」來到了,我們知道如何使它產生裂縫,與它重新打開間距,以便在我們的生活裡再次打開新的可能,亦即重新找到主體的主動性。 

專文推薦

  林志明∣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特聘教授

推薦人

  廖咸浩∣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

  劉紀蕙∣陽明交通大學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

  (依姓氏筆畫排列)

重新打開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