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內的猩猩

ebook 一本正經的情緒進化論,幫你重塑思維方式,實現情緒自由!曼徹斯特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帶你一窺大腦總部控制臺,奪回情緒主控權!

By 葉庭均

cover image of 腦內的猩猩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是你控制情緒,還是情緒控制你?

一本寫給年輕人的情緒急救指南。

停止焦慮,杜絕抑鬱,不做情緒的奴隸!

為什麼你總是在假裝快樂?

為什麼你暴露內心會感到尷尬?

為什麼你總是拒絕別人的關心?

是我們控制著情緒,還是情緒控制我們?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許多行為都會被「內在的猩猩」所掌控。 「內在的猩猩」是我們的非理性思維,掌控著我們的情緒、行為以及思想,在我們出生前就掌管著我們的軀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才是我們身體的主人,而我們才是入侵者。

看完這本書,我們可以:

1.解除自我隔離,突破情緒屏障。

2.認識負面情緒,避免慢性中毒。

3.重新認識熟悉而陌生的經典心理學實驗,科學與生活息息相關。

4.焦慮、拖延、強迫、憂鬱......了解非正常情緒的觸發機制。

5.重塑思考方式,找出每一種情緒應該在的適當位置。

腦內推薦:

《祕密》系列譯者、身心靈講師、作者 王莉莉

療癒系作家 李詣琦

知名情感作家 冒牌生

豐盛心靈寫作&豐盛金錢能量創辦人 劉滄碩

優克美科技公司總經理 談驊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蘇予昕

(依姓名筆劃排序)

這是所有人都應該看的好書,幫助我們清楚了解情緒如何影響著自己的行為與決定,因此不會坐困在急於只想逃避負面情緒,而忽視了身為人所與生俱來的感受能力。

其實負面情緒和正向情緒同樣重要,唯有接納和覺知情緒及心理反應的真正意義,才可能做個真實完整的自己。

───談驊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的很多行為都會被自己的情緒所解釋。情緒看起來像是外界資訊在我們身體上的映射,但它是與生俱來的,積極的情緒促使我們前進,而消極的情緒,其實也是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資訊。

本書詳細解讀了什麼是情緒,情緒是如何產生的,情緒對我們有什麼意義和作用,以此幫助讀者擺脫由社會重壓帶來的負面情緒困擾。如此一來,我們才會懂得應該如何應對各種想法,如何解釋各種行為,如何更好地生活。

前言

蘇格蘭哲學家暨經濟學家大衛.休謨(David Hum)曾經寫道:「我們只不過是各種知覺的集合體,這些知覺以讓人無法想像的速度不停地運轉,從而成就了所謂的人。」

讓我們從一個小實驗開始,看看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情緒的奧祕。

接下來準備閉上眼睛,不跟任何人說話,此刻,你能感受到什麼情緒?用十秒鐘來思考這個問題,你就會明白,要切實地描述出自己所經歷的情緒是多麼困難。

你喜歡自己的情緒嗎?你會期待那些充滿憂鬱和焦慮的日子來臨嗎?你會享受憤怒、嫉妒或者羞愧的情緒嗎?很顯然的,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會喜歡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會喜歡那些積極的情緒,像是快樂、寧靜、幸福⋯⋯等。

比如在剛才的小實驗中,你可能會感受到壓力,因為還有工作、學業仍待完成;也可能感受到快樂,因為得到了他人的誇獎,或是將要與友人出去遊玩⋯⋯。然而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我們的各種情緒都會緊緊靠在一起,比如壓力、焦慮、擔憂等情緒,就經常像戰友一樣同進同退,快樂、興奮、激動等也是如此。

很多情緒又會稍縱即逝,比如旅遊在外,看到故鄉美食時所引發的鄉愁;或是在路上行走,無意間與他人對視時,所產生的疑惑或是好奇。此外,還有無數無法準確用語言表達、只屬於自己的獨特情緒,它們不會長期逗留,只會像風一樣瞬間吹過心底。

心理學家們將繁雜的情緒歸納為快樂、悲傷、生氣、驚訝、反感與恐懼這六大類,就像是色彩中的三原色一樣,這六種情緒構成了我們紛繁複雜的情緒生活。

積極的情緒促使我們前進,而消極的情緒,其實也是保護我們免受傷害的屏障。正因為消極情緒(如恐懼)的存在,我們的祖先才能在遭遇到危險的時候,感受到心跳加快、呼吸急促,進而隨時準備逃命。

情緒也是有差異性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緒疾病也各不相同,光是記載於權威精神診斷指南中的「另類」情緒疾病,數量就不少,如韓國人有「火病」、中國人有「神經衰弱」、馬來西亞有「縮陽問題」、印度有「腎虧問題」⋯⋯,可見,情緒雖然舉世共通,又會因為文化和地域產生特異性。

隨著神經科學的發展,情緒漸漸與我們的思維、觀念以及認知聯想在一起。文化會改變,情緒也會改變,類似「喪」之類的新型情緒詞彙,出現的頻率只會越來越高。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情緒都被人類完全認識或者感受,許多焦慮的情緒,仍然無法解釋,比如那些存在感極強卻又毫無源頭的焦慮感,在它們的控制下,我們可能會感到自己必須時刻保持忙碌與警戒,因而耗費大量時間,來幫自己打上一劑「鎮定劑」,以確保所擔憂的事情不會發生。

類似的情緒還可能會帶來生理上的疼痛感,比如當我們的信任被他人濫用,或是自尊心受到侮辱時,我們可能會產生生理上的疼痛,從而強迫自己逃離這種負面事件,而不是去面對現實。這時,我們甚至會用「阿Q 精神」來進行自我安慰和自我麻木。

然而,我們的身心卻會因為這種逃避而付出沉重的代價。由於一些如鯁在喉卻無力解決的事,我們會開始對所有事物感到憂鬱和焦慮,因為我們無法發洩出來,失眠便成了這些未決之事最直接的報復。

人類在本能上,傾向於避免處理那些帶來負面痛苦的情緒,因為這種情緒與我們自我感覺的形象背道而馳,甚至會威脅到腦海中的社會價值觀。例如:憤怒會使我們想要報復,但卻與社會要求的「善」相悖,是不被大眾所接受的,於是忍氣吞聲、大事化小,反而成了最優解。漸漸地,我們開始難以準確認識自己的情緒,察覺不到自己只是偶爾的倦怠,還是徹底失去了動力。

想要不被社會重壓帶來的負面情緒困擾,則需要花時間去瞭解情緒究竟是什麼。因為情緒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比如在古代,人們常會因異地相隔加上聯絡困難,很可能會因過度思念而積鬱成疾。然而在現代社會即使是遠隔重洋,但由於科技帶來的便利,我們產生的思念情緒往往要比古人少得多,因為我們的思維方式已經被現代社會的科技及價值觀所改變。只有深入瞭解情緒的成因,我們才會懂得應該如何應對各種想法,應該做出什麼行為,應該如何生活。如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無處不在,卻又難以意識到的情緒,既是我們人生中最熟悉、最親密的朋友,又是我們腦海中最陌生的謎團。

學會並理解情緒的生成,會提醒我們,自己的想法與最終的生理感受之間的連結是多麼強大,也會幫助我們瞭解人類行為、社會文化的力量,這些力量反過來又會塑造我們的情緒。當我們想要正確感受自己的情緒時,則更需要瞭解情緒來源於何處,此時此刻,它是否就在影響著我們的認知和行為。

腦內的猩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