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日記(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

ebook

By 羅蘭.巴特

cover image of 哀悼日記(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

了解羅蘭.巴特思想源頭的第一本書

作家/房慧真

詩人/林婉瑜

導演/耿一偉

影評人/黃以曦

詩人/楊佳嫻

作家/鍾文音

詩人、導演/鴻鴻

聯合推薦

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各界推薦

「不要把《哀悼日記》當成一本非得一口氣讀完的連續性作品,它是羅蘭.巴特流動心緒的即時攝影,內心景觀隨手拍,當成一張又一張風景照,分次翻看瀏覽,那麼類似這樣的話語:「從今以後,直到永遠,我是我自己的母親。」就會成為照片中突出的「刺點」,引致某種激越的情緒,擊中靈魂要害。」--林婉瑜

「喪母讓巴特質問上帝為何要創造愛與死亡的對立,而寫作成了他絕望中的生命力。羅蘭巴特撰寫日誌,是為了讓母親可以繼續活在他的記憶當中。透過我們的閱讀,他的母親將與他一般,永遠活在後人心中。」--耿一偉

「這一次,主體徹底崩解碎裂,真正來到「寫作的零度」。「死亡」是書寫之母,是無可挽回之戀人絮語,是來到明室之前的極度黯黑,是羅蘭‧巴特的晚期風格。」--房慧真

「《哀悼日記》中的母親,並無與醜或惡對壘著角力,也非關遺失了任何可被延展與掌握的情節,她僅僅是,不再辛苦疲憊,不再微笑。她睡著了,不再醒來。這簡陋的失衡,甚至是不公允,羅蘭巴特接受了,但也還對抗著。」--黃以曦

「這喪愓對巴特而言不是缺憾,因為生活沒有解體,而是「傷口」、「黑洞」。也可以說是井--被死者留下來的那個人,不斷在井口張望,看到的卻是水面上自己的倒影。」--楊佳嫻

「母親塑造了巴特的價值觀,是美與善的典範,是「一首不做英雄姿態的史詩」。母親過世後,他守護母親樹立的價值標竿--一種善、一種素樸、一種寬容,並時時自我檢視。他維持母親的生活秩序與習慣......母親無所不在。」--劉俐

「這是被挖掘出來的日誌,我們見到了在黑暗地獄尋母喚母的文學大師心靈,如此可貴,但也如此不忍。喪慯是被棄,死者是對生者的遺棄,巴特的復元來自於「寫作」,慯喪歲月就是感知一切,寫下一切,即使是碎裂字句,卻也照亮讀者耳目。」--鍾文音

哀悼日記(羅蘭巴特110年誕辰紀念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