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村鑑2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ebook 誌村鑑

By 謝仕淵

cover image of 誌村鑑2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誌村鑑書系第二彈!雙封面濃縮台南鹽分地帶上兩個庄頭的精采。

台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兩個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

兩個地名並非官方行政區劃分出的村里,但卻在地標、門牌上可見蹤跡。

看似難以拓墾的土壤,卻長出辛香紅蔥與候鳥的蹤跡;

而在靠海的那端,一方潟湖與魚塭上,

漂浮著整齊劃一又閃閃發亮的蚵棚和光電板

位於174市道起點的兩庄,為南國傳送出什麼滋味?

  台南縣市合併後幅員廣大,其中位居沿海最北端的北門區,是個完全沒有火車行經的地方;居住當地的人們若要搭乘高鐵,也多得選擇到車程約40分鐘的嘉義高鐵站──要達此地,甚至比前往日本東京旅行更加輾轉。

  大部分遊客自駕到此處,多為遊覽水晶教堂與井仔腳瓦盤鹽田美景,但在緊貼著將軍溪北側的北門區下緣,還藏有透亮著光的兩個庄頭,鮮少人發現。

  延續第一輯《誌村鑑1:橋仔村》飛往外島,第二輯則帶領讀者前往一個同樣難以到達的南部沿海聚落,並以雙封面一次呈現關係緊密的兩地源淵。透過靈活生動的單元規劃,以及「迴聲」社造團隊作者群蹲點地方四年的田野調查,跨視角呈現鹽分地帶上多元產業發展、關水文化與生態、信仰,並特增「PLACE is?另一種地方」單元,提出特殊切角,探討行政區和自然村的劃分如何運作於真正生活於地方的人之上。

  南部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紅蔥頭、蚵仔,由此閃亮著光

  三寮灣與蘆竹溝兩個聚落同座落於台南著名的鹽分地帶上,卻由於靠海與否發展出不同的居民維生策略。「LIGHT」單元以產業為庄頭帶來的「亮」出發,呈現三寮灣因應高鹽分土地發展出的蔥田關水文化、蘆竹溝潟湖內的蚵棚和其他養殖漁業,以及兩庄共同面對的光電板議題。

  廟不只管信仰,還是庄內大小事的仲裁與管理單位

  以為到廟裡只能拜拜求平安嗎?三寮灣與蘆竹溝的庄頭廟功能可不止這些!除了保佑地方居民,並以送王船、請水等儀式延續信仰傳統並與其他地方角頭交陪外,這裡的大廟還掌管廟埕擺攤,並以投幣式「放送頭」供攤商廣播買賣資訊和官方政令宣導事宜。更重要的是,兩庄大廟還會每兩年輪流一次籌組鰻苗捕撈權的標案大事......

  戴上當地居民日復一日的生活濾鏡,使用身體認識地方

  「BODY 用身體認識」單元再進化!在地方長大的小孩如何看待村庄生活?在地居民購物路線和推薦特色商品是?或許你也好奇蚵農在潟湖裡「巡蚵田」的身體感,以及蚵田既沒路標也沒門牌,他們究竟如何辨認自己家蚵棚所在?一起從在地人身上挖掘知道會更好玩的豆知識!

  找到每個人、每件物身上,藏著的非官方地方史

  綜觀大的歷史與產業脈絡,但地方仍擁有許多獨特個性的人與物。經營理髮店的媽媽、為學童料理數十年的學校廚工阿嬤、造王船的木工師傅、由越南海港小鎮嫁到同樣靠海村落的新移民,開特色早餐店、唯一家便當店的,還有神的代言人......他們以真實生命經歷,展演著各自的非官方地方史。

  誌村鑑LOOK for VILLAGE

  誌村,始於一地被重新觀看。

  我們經常帶著特定視角觀看「地方」,對於鄉村生活有一套固定的想像,城與鄉各自的面貌消失在互為對比的差異中,缺少背後應有的在地脈絡;因此,透過量身打造的議題設定,將地方的獨特性書寫出來,藉此彰顯每個區域特有的生活樣貌。

  而全台灣22縣市的368個市、鎮、鄉、區當中,共有7,748個村里,其中台北市有456個里,金馬地區則有59個村。這是書寫地址時,總是被省略的區位,也是經常被遺忘的觀看尺度。此書系以「村庄里」出發,與團隊實際踏查、探索微小範圍內的「地方」,讓「認識」不止於旅遊的三天兩夜,而能看見一地縱貫的時間軸、居民一日橫向的生活切片。

  每個地方都需要故事,才能定位和對外述說自己是誰。我們將人和地的故事,濃縮成一本可以塞在口袋隨身攜帶的旅遊知識書,也是少見以「村庄里」為尺度的微觀地理學誌——因為小,而更得以發現意料之外的事。

  Micro makes macro.

  最微觀的文化誌:除了選舉和納稅,我們很少感受到村、里的邊界。將視野聚焦在方寸之地,反而看見更多意料之外的生活況味。

  最深入的口袋書:因為範圍小,所以看得深。製作團隊實地探索一地的前世今生、居民的一日生活切片,更用嗅覺、身體感、信仰......走入地方。

  最在地的異地感:對很多人來說,國內鄉村地方可能比國外更陌生。本系列標誌出台灣最小的行政單位,以探索未知的新鮮眼光,認識在地文化。

吹海風大聲推薦

  一個人,一個故事,一個聚落有一群故事。

  三寮灣和盧竹溝距離我住的地方騎車不到15分鐘,是我偶爾騎車吹風會去的地方,我不是在地人,比較像是個遊客,或許是紀錄片拍久的性格,讓我總是習以保持一個距離的觀看著。但《誌村鑑2》像是個村民也像個導遊,帶我重新認識這地方,聽村民說故事,聽村子難以言喻的前世與今生。

  或許你沒機會到三寮灣和盧竹溝,但閱讀這本書,會讓你更熟悉島嶼的另一方。有天,你的到訪,不再是陌生與疏離,而是島嶼一隅給你的溫暖。你閱讀了土地,土地也會給你滋養。──黃信堯,紀錄片及電影導演,作品包括紀錄片《北將七》、劇情長片《同學麥納斯》

  《誌村鑑》打開了我們認識台灣的新視野,但靠的不是抽象宏大的理論,而是誠懇、認真且深入地走進地方,考掘細節,記錄人事與物件,記憶與想像,讓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熠熠發光。

  這充分證明了動人的故事無所不在,端看你是否有一雙好奇的眼睛。透過靈活的企劃與編輯手法,《誌村鑑》也改變了我們對「地方誌」的想像,不再只是官方編寫、正經而枯燥的紀錄。地方誌可以很有趣,同時很深刻。看完之後,有種衝動想去拜訪書中的兩個庄頭,更讓人期待後續更多《誌村鑑》的出現。──涂豐恩,聯經出版總編輯暨故事StoryStudio創辦人

  向晚時分,那抹火紅色的夕陽浸染在海平面上,映照在水面上的餘暉碎光隨浪飄盪,村子裡的人被落日壓長了身影,隨意揮了揮手告別,緩悠悠地散步回家,以迎接明日一早的生計拚搏。一樣位在沿海地帶的三寮灣和蘆竹溝,我推論著那裡的人們應該與我住在東石的阿公阿嬤擁有差不多的日常,過著差不多的作息。

  以聚落為題的地方誌,最大的魅力莫過於這種質樸無華的日常感。這本書裡的人,身為閱者的我們可能幾乎都不認識,但只要提及討海人、木工師傅、廟口擺攤的老闆、戴著碎花布帽遮陽的阿姨到移民來台深耕的新住民,我們又能迅速從腦中浮現身邊特定的人選。如此短暫的靈光一閃,卻讓我們有機會再好好看一眼,那些居住在相同島嶼的臉龐。──楊甯凱,《裏嘉義》作者,社群專頁「下港女子」創辦人

  讀《誌村鑑2》,像看了一齣關於台灣西南沿海鹽分地帶的劇碼,而「三寮灣」和「蘆竹溝」是劇中兩位主角。從那些充滿食材味道、街坊地景、廟宇神明、日常物件、人情言談的細緻情節裡,刻劃出「三寮灣」和「蘆竹溝」兩位主角既親近但又各自獨特的樣貌。

  書中大量特寫鏡頭的照片,搭配長期田野調查才精煉出的文字,如同一幕幕聚焦角色不同時空、多樣表情的運鏡,鮮明活化了三寮灣和蘆竹溝兩個地方的個性。也因爲地方是有個性的,《誌村鑑2》不只讓我們「知道」三寮灣和蘆竹溝,更是邀請我們「感受」這兩個身處鹽分地帶的地方,走進微觀的細節處,領略地方的記憶、情緒、風采。──洪伯邑,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尋找台灣味:東南亞X台灣兩地的農業記事》主編

  在第一輯帶領讀者探索馬祖北竿橋仔村的腳步,沒有停歇下來。《誌村鑑2》接著來到的,是台南將軍溪出海口北岸兩處濱海聚落:三寮灣與蘆竹溝。這一次,依然也有作者群的共探與共筆。在每篇文章的細膩觀察與入微筆觸中,不論是斬蚵殼的咄咄之聲、紅蔥頭的嗆香之味,或者是隱藏在廟殿裊裊香煙裡的虔誠信仰及捕鰻協議、漂浮在一整片太陽能光電板上的拉扯與挑戰,一道道風聲、絮語聲、乃至於街角的任何光景,都成為了走進地方故事的窗口。

  整體來看,《誌村鑑2》將台南鹽分地帶一部份生活景觀、脈動與能量,很貼近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同時,這般關照的方法,也讓我們有了更多閱讀「地方」、甚至是從「地方」閱讀到我們自身的可能性。──蘇峯楠,現任國立故宮博物院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

誌村鑑2三寮灣、蘆竹溝(雙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