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味手帖NO.12 鄉村博物館

ebook 尋找我們是誰的方法 · 地味手帖

By 地味手帖編輯部

cover image of 地味手帖NO.12 鄉村博物館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鄉村博物館的存在,

不只是為了過去,

更在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本期特輯──鄉村博物館|

  走訪各地鄉鎮時,稍留心,會發現有著各式文物館,紀念館,文化館,故事館......,鋪蓋著灰塵和歲月痕跡的指標招牌,指引著過去的地方文化經驗。數量之頻密,讓人不由得好奇這些館舍由誰經營?誰會來參觀?又為何各地都能看見鄉鎮型館舍?

  藉由這些提問,我們邀請到長期參與宜蘭社區發展的陳育貞,台藝大文化資源學院院長的林承緯,和擅博物館學與文化政策的林玟伶,以文資,社區和博物館三方視角對談,談鄉村博物館的脈絡由來,現況和參與經驗,了解到各地在1980~1990年代社會風氣,社造趨勢下而啟的本土文化追尋,及至2000年後的地方文化館政策導引,而有了鄉村博物館的整體發展輪廓。

  依此為基礎,實地拜訪宜蘭二結穀倉稻農文化館和大二結紙文化館,了解經營者大二結文化基金近30年來深厚的社區能量;雲林的博物館與地方文化館運籌團隊,扮演多點溝通和推動平台,帶動地方眾多文化館的活力;近年來極受矚目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將長久以來的社造能量,逐步引導至生態博物館的路徑。三種地方案例,展現出由一群人,一個團隊和一個館舍而出發的起點,如何展開多點串聯,人地相連的豐沛經驗。

  接著,藉由各路博物館人,策展者和插畫家的分享,從紙上飛躍至金門,馬祖,花蓮,台東,台南,屏東......及至日本和摩洛哥的地方館舍,看見在地人透過博物館方法,召喚出一段段地方文化和記憶,逐步拼湊出「自己是誰」的完整樣貌。

  每個地方都是獨一無二的典藏。透過鄉村博物館,濃縮見證了有限的人生,如何延續對土地和對人事的地方關懷,並以此為踏石,尋求指向未來的路。

地味手帖NO.12 鄉村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