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的教育

ebook 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孩子為何而學、要學什麼、如何去學? · 學習與教育

By 查爾斯.費德

cover image of AI時代的教育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AI時代的教育工程藍圖】

當今世界,身為人的意義何在?

AI迫使我們思考這個世代的核心問題

而教育是最根本的解方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為什麼 AI 使得學生的動機、目的、個人化更加重要?」

「如何將 AI 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CCR專家深入梳理AI時代人類最迫切的關鍵能力

擘劃21世紀的教育藍圖,期望每個孩子都能──

有智慧因應變動、能站穩自我價值、活出生命熱情

「當智慧不再八股與虛幻,我們將更有信心堅持著教育的根本。」──藍偉瑩導讀

  前芬蘭教育部長、哈佛教育研究所、多倫多大學、OECD等國外專家好評推薦

  李怡志、呂冠緯、林怡辰、胡筱薇、唐鳳、陳伶志、程世嘉、溫怡玲、楊逸帆、楊斯棓、鄭同僚、蔡炎龍、蔡依橙、蔡祈岩、蔡淇華等國內專家一致推薦

  圖表辨析「人類能力」與「AI能力」之間的互補與替代

  以「智慧」為教育終極目標,奠定「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基石

  2016年,DeepMind與圍棋世界冠軍李世乭對弈時,想出一步人類棋手無法理解的「天才」走法贏得比賽。2022年,Midjourney的畫作在國際比賽中擊敗了眾多專業藝術家,奪得冠軍。現今的 ChatGPT能寫出A級作文、寫程式、在醫學和法律領域展現能力,一些企業已經開始使用這類AI來代替部分人力。

  AI技術的驚人進步正在改變我們生活,意味著下一代孩子將面臨與我們成長時截然不同的世界。傳統的學習模式和知識結構,還能保證他們在未來立足嗎?當AI不斷在各個領域中嶄露頭角時,教育如何確保孩子不僅能跟上時代的步伐,還能站穩自己的價值,這已經成為每個家長和教育者都無法忽視的問題。

  同時擁有教育和技術專長的「課程重新設計中心」(Center for Curriculum Redesign)機構專家,採取前瞻視角對科技影響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革的創新之法,重新思考在AI時代裡,教育的目標為何?該用什麼方法進行?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任何對AI時代人類前景感興趣者的必讀指引。

  本書重點|釐清AI的優勢與侷限

  「未來哪些工作會繼續存在?又會冒出哪些工作?」

  短時間之內,AI並「不會」取代多數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擁有AI的人,能夠打敗沒有AI的人。掌握如同大腦「外骨骼」的AI,理解AI的現階段發展,以及跟人類協作的能力互補,是銜接未來就業的重點能力。

  本書重點|找出教育的最終目的

  「如果工作部分或全面自動化,那教育哪些部分還具有意義呢?」

  面對瞬息萬變的模糊未來, 本書從近代認知科學、心理學與教育研究汲取淬鍊,將「智慧」做為21世紀教育的關鍵目標,學習不再只是獲取「資料」與「資訊」,而是對背景脈絡具備深刻洞察力,能適當平衡的應用知識、應對變動,做出有益的選擇。

  本書重點|建立有系統的教育綱領

  ‧四個維度能力 知識、技能、品格、後設學習

  ‧四大驅動力 動機、身分認同、自主行動力、人生目的

  AI能出色完成作文、繪畫、程式等例行性工作與任務,可能正在影響或重塑人類的身分認同,我們需要回到人類經驗找尋意義。機器的學習是「計算」,人類的學習是「判斷」,如何做出智慧的判斷與選擇?CCR統合世界各地超過 100 種架構與超過850 份論文,建立起適用於21世紀的「四維與四個驅動力」教育架構,在機器無法輕易複製的經驗裡實現人類的價值。

  本書重點|用AI之力為教育賦能

  「如何將AI工具融入課程之中,更貼近學習者的未來?」

  面對科技進步,無須恐懼與抗拒,借用AI之力為人類教育者增能,而非取而代之。AI在教育上能發揮「推進器」的力量──

  ‧課程設計 設計創新且為學生量身打造的課程與教案。

  ‧課程教授 提供ITS服務,針對學生的強項與弱項提供個人化學習。。

  【閱讀對象】

  ‧教師、教育工作者。

  ‧關心孩子未來的家長。

  ‧想知道二十年後世界樣貌的年輕人。

  ‧想進行職涯規劃、為自我增能的工作者。

本書特色

  ‧趨勢性:全球大視野下的趨勢觀察,採取前瞻性視角,辨析AI的優勢、侷限與發展,從而梳理出AI時代人類最需要的能力。

  ‧全面性:分析統合世界各地100多種架構、850份以上學習科學論文,對教育進行多重且廣泛的討論,具備周全平衡的觀點。

  ‧實踐性:在「四維能力」與「四大驅動力」架構下,一一列出相應的子能力,給予詳細而實用的建議,能回應K-12的教育內涵,做為課程制定與教案設計的參考。

各界專家推薦

  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胡筱薇|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唐鳳

  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程世嘉|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溫怡玲|台灣人工智慧科技基金會執行長

  楊逸帆|《學習的理由》導演、青醒人共生文化智庫研究員

  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鄭同僚|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計畫主持人

  蔡炎龍|政治大學學務長

  蔡依橙|素養教育工作坊核心講師

  蔡祈岩|台灣大哥大資訊長、IMA資訊經理人協會理事長

  蔡淇華|惠文高中圖書館主任、作家

  (依姓名筆劃排序)

國內專家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生成式AI出現後,很多老師都在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應該怎麼教?AI可以做什麼?這些問題的背後,又回到一個最根本的問題:「人到底是什麼?」每次新技術出現後,人類都會重新思考,要把什麼委託給技術、什麼留下來自己做。

  在生成式AI的時代,重新定義人非常重要,然後我們才能思考學生應該會什麼。《AI時代的教育》從AI的能力開始談起,然後進入教育,最後回到人的特質,架構清晰,值得教育工作者與家長參考。──李怡志|教育工作者

  《AI時代的教育》是生成式AI自2022年底爆紅以來,我看過最扎實的新時代教育論述,既廣且深且證據本位。

  本書先探討新科技的真正意涵,再討論對於工作的影響與新經濟,最後回到新教育。我很喜歡書中提到當代教育的目標應該要昇華為「智慧/Wisdom」。

  這讓我想起聖經裡有一句話說:「得智慧勝似得金子;選聰明強如選銀子。」AI的聰明或許未來我們無法突破,但金子應該還是比銀子更有價值。──呂冠緯|均一平台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執行長

  AI全面的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而面對孩子,怎麼帶著他們走向未來、善用AI?這本書周全、具趨勢性,更提出課程設計方向,教育工作者不容錯過!──林怡辰|彰化縣原斗國小教師、閱讀推廣人、作家

  在人工智慧蓬勃發展的時代,理想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樣子?本書作者為我們給出了答案。如果智慧是教育的永恆目標,那麼目標的核心應該是如何有效管理學習過程。當學習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未來的教育將更著重於培養創新、思考、認知與協作的多元、多維度的綜合能力。由內而外的學習驅動力才是教育真正的推進力,就像我們在閱讀文學、欣賞藝術、感受音樂時,體會到的不僅是創作者的心意,更是生命中的各種美好。──胡筱薇 |中原大學智慧運算與量子資訊學院副教授

  在這個 AI 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AI 科技不只已經快速滲透進入各行各業,甚至改變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對百年樹人的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會。《AI時代的教育》這本書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探討 AI 如何衝擊現有的教育模式,並從正確認識 AI 開始,進一步探究教師與學生所需具備的能力,以及教育現場應進行的改變與調適。作者透過深入淺出的文筆,適時反映出 AI 時代下,社會對於教育系統如何應變的焦慮與期盼,這是一本所有關心教育的朋友們都不容錯過的好書。──陳伶志|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所研究員

  在這本書中,我讀到三組關鍵字:「語言的限制」、「脆弱性」、「非/人類中心」。

   資深譯者朋友劉維人曾精準的說,AI透過語言「認識」世界,人類則透過語言「表達」對世界的認識。

  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詞窮」的感受,一方面反映「名可名,非常名」的語言侷限,一方面也提醒我們:人類經驗與世界面貌的豐富,遠超過語言所能完整捕捉。若AI只能透過語言(不只是人類日常使用的「自然語言」,廣義的符號,如「程式語言」也是語言)認識世界,語言之外的領域,或許仍是人類可以發揮的舞台(請見本書第五、六、七章,尤其第六章的「AI替代/互補人類能力」之辨)。

  脆弱性(vulnerability)是語言所不能完整捕捉的領域之一,也是人類與AI的關鍵差異所在。AI或任何科技也有脆弱性,但人類的脆弱是因肉身存在而「感(受)傷(害)」(vulnerable),科技的脆弱則是難以容錯的「易碎」(b...

AI時代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