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欠栽培

ebook 解嚴後臺灣囝仔心靈小史2 · 楊富閔作品集

By 楊富閔

cover image of 我的媽媽欠栽培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文字作品屢獲改編,2014「臺北國際書展大獎」入圍作品。

2019「臺北市立國樂團」x「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聯手跨界製作《臺灣歌劇:我的媽媽欠栽培》原著創作。

楊富閔的心靈小史,語言符碼的跨界想像,看見文學與音樂、文學與偶劇、文學與「文學」的轉譯交錯。五感全開,活跳展演二十一世紀有聲的文學!

阿嬤的過去式、媽媽的未來式,成就了楊富閔的寫作進行式。

青春的自我,老去的故鄉,流轉而出解嚴後臺灣囝仔的心靈小史。

電子雞、《漢聲小百科》、巴斯克林......楊富閔回憶童年的成長,那些有滋有味教人反覆咀嚼的昔日美好,在城鄉風景和人倫關係的劇烈變動中,似乎也隨著遠逝的歲月而漸行模糊了起來。

楊富閔以母親為軸心的念想溢於言表。他說蜈蚣陣是自己最心愛的民俗陣頭,「因為是母親緊牽我的手,滿身大汗陪我完成的祈福儀式」。他寫媽媽考到駕照,「我慶幸母親無照駕駛小鄉村長達三十年的紀錄可以了結」,但還是開心不起來,因為媽媽「前些年出了次車禍,理由是她車速給放太慢,綠燈過到路中央紅燈就亮了。」;也寫父母爭執後,媽媽騎機車疾行而去,「可經驗告訴我──母親很快會折回,且會靦腆地說:『北勢洲橋頭,有警察仔佇咧閘。』」警察未必如此勤勞,出了大內便無處可去的母親,總知道如何拿捏情緒的界線。

楊富閔開創了新鄉土的書寫形式,他通過各種玩耍經驗或研究現場所接觸到的雜什文獻,重新鏈接大內農村的日常記憶。那些生活中必得納入走踏範圍的亭仔腳、寺廟、理髮廳、果園、安親班......等,都是楊富閔銜接鄉村和都市的象徵符碼。一個身影一個腳印,楊富閔走出故鄉,也踏踩出神秘的人類學路線。他反思自我與故鄉的關係,除了真摯的情感,更具備了知性的思智,以及「想為故鄉做點事」的責任擔當,回頭卻發現故鄉原來是偏鄉......

年輕的臺灣囝仔楊富閔,在書桌上遊走出自己的故鄉,並透過故鄉情事的描摹、記憶與撰述,從認識臺南到認識臺灣,進而追索個人的心靈地圖。「寫成一個老作家。」是楊富閔的自我期許,也是臺灣文學對這位「大內」高手的冀盼。

我的媽媽欠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