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香港

ebook

By 柳泳夏

cover image of 消失的香港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韓國Yes24、阿拉丁等網路書店暢銷排行榜,一上市立刻再刷三次《朝鮮日報》等十多家新聞媒體推薦獨家收錄:作者柳泳夏教授給臺灣讀者的繁體中文版序鴉片戰爭後,英國指名要這個只有8,000人的小漁村。因為那是太平洋入口。面積這麼小,為何經濟自由度全球第一?因為這裡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表明自己隸屬哪個同鄉會,事業就會被保護,在香港,人際關係比法律更重要。港人想「去中國化」,《國安法》不是導因,1967年六七暴動就已埋下抗爭種子。 現在的香港,普通話多了,廣東話少了!簡體招牌多了,港味小店少了,講述黑道話事的港片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雖遠必誅的內地愛國電影!路邊小販賣的《蘋果日報》、《立場新聞》沒了、街道上的六四符號也消失了,多出來的是《國安法》,和新聞播放前要先放45秒的「國家宣傳影片」。本書作者柳泳夏,是韓國白石大學中文系教授,在香港主修中國現代文學理論,並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曾在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任教,也是中國南京師範大學中韓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他留學香港、遊走兩岸三地,三十多年來親眼見證香港的社會文化變化,本書是他從外國人的「第三眼」歷史視角出發,從鴉片戰爭、97年回歸到港版《國安法》通過,香港如何變成我們記憶中的「東方明珠」?如何再次扮演關鍵之地?主權模糊、教育自由,小漁村變全球金融重鎮從歷史角度看,香港最大缺點是「主權一直很模糊」,但也因模糊(零關稅),使其成為全球經濟自由度指數第一的「地方」。創造出香港跳躍式經濟成長的主因,就是「英式教育」,港英政府當年埋下的「自由之風」,讓香港主要大學至今仍居亞洲前茅。97回歸後,這裡是讓「中國人最快富起來」的地方中國政府曾派公務員到香港學金融體系,因為「港式資本主義」世界聞名,成為中國最快與世界經濟接軌的榜樣。還一年派送7,000萬名中國觀光客刺激消費,振興香港經濟。直到2000年,「蝗蟲」開始入侵:中國的新人海戰術。(這是港人對以購物、旅遊、孕婦生產、移民為目的的中國人的貶抑。)這群人搶奶粉、搶醫院病床、連便利商店的東西也被一掃而空。此時的回歸,對香港人來說,經濟利益已無法取代實際生活的不便。《國安法》出現:用意識教育,把港民變國民《國安法》生效後,政治傾向已成人事標準,而非能力。小學生要接受「國家安全教育」,只為了把香港市民變成中國國民。後遺症是?至今已有超過3,800位公務員請辭,創下回歸後最高紀錄,勞動人口也減少約20萬人。因為只有「愛中國者」才能成為香港領導人。 香港大學建校、省港大罷工、邵氏電影成立、六七暴動、還有2014年,香港展開79天爭取直選的「雨傘革命」,抗爭活動最終黯然落幕;2019年反送中運動,雖讓港府撤回《逃犯條例》,卻也衍生出元朗白色恐怖事件。很多人都在問香港的下一步是?這顆東方明珠如何再次扮演關鍵之地?這位研究中港臺問題三十多年的學者,給了答案:當中國政府陷入與外國強權「非我即敵」的經濟困境時,利用香港地利之便,重新與世界經濟接軌,也許就是最好的答案。

消失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