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羅的海三小國史

ebook 獨立與自由的交響詩 · 國別史叢書

By 張明珠

cover image of 波羅的海三小國史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撕下帝國僕從的標籤,邊陲小國如何邁向世界

神聖不可分割的從來不是國界,而是對國家的集體認同

波羅的海三小國位於歐洲文化邊陲,在登上歷史舞台之初,似乎就注定了動盪與不安的命運。散居於今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上的各部族先是受到北歐維京人不斷騷擾,又在日爾曼十字軍日漸加劇的入侵下飽受摧殘。此後的數百年間,強權大國角逐波羅的海,地區居民輾轉屈居在波蘭、瑞典和俄國的陰影之下。

然而正是在顛沛的戰亂之中,波羅的海各民族才體認到,要在歐洲的政治激流中立足,勢必得先弭平各部族間的矛盾,才能一致抵禦外敵。十九世紀起受到民族主義影響,三小國紛紛起義對抗殖民者,旋即遭到激烈的武力鎮壓。一戰過後,又淪為蘇聯集團的附庸,然而波海國家並未放棄追求獨立的志業,1990年代,趁著蘇聯解體。渴望獨立與自由的立陶宛、愛沙尼亞與拉脫維亞人民,在國際的協助下,終於迎來民主曙光,用堅定的意志建立新生的共和國。

波羅的海之鍊——國族認同的圖景

1989年5月18日,立陶宛通過憲法增補案,正式宣布立陶宛共和國的國家法律高於蘇聯司法的地位,並且在8月展開「波羅的海之鍊」的活動,立陶宛、拉脫維亞與愛沙尼亞超過兩百萬人選擇替自己與國家站出,從塔林到維爾紐斯,以牽手的方式連結成一條長達六百公里的人龍,引起全世界對於波羅的海三小國獨立議題的關注。1991年,立陶宛與俄羅斯聯邦簽訂合約,蘇聯正式承認立陶宛獨立。波羅的海之鍊向世界展現了對於自由民主的追求,來自每一位國民的深切渴求。透過凝聚個人認同,才能以對自由的祈願推動國家,並共同將國家推向世界。

本書由波羅的海三小國的根源探尋,帶領讀者一同領略強權環伺之下,四散的民族如何因追求獨立而凝聚,橫跨數千年,證明神聖不可分割的從來不是國界,而是對於國家的集體認同。

波羅的海三小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