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根城市

ebook 當代都市的斷裂、擬仿,與公共空間的消失 · Common

By 邁克爾.索金

cover image of 失根城市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人群聚居的城市,不再為了人群而存在

於是空間與人皆無所適從

「美國建築界最直言不諱的良心」邁克爾.索金,犀利剖析當代都市亂象的跨時代經典

生活在都市裡,你是否曾覺得想歇歇腳步卻無處可坐?是否曾舊地重遊卻因光鮮亮麗的街景喚不起回憶而寂寞?是否曾想和他人說話卻又隱隱心生恐懼?

城市原本是人自然聚居之處,為什麼演變至今卻讓身處其中的人感受到無比壓力、徬徨孤獨?這樣的情緒,許多人都曾感受到,卻難以言說、無所適從。箇中原因,其實早在一九九○年代,就有美國著名建築評論家、都市計畫專家邁克爾.索金直指核心。他銳眼看破欣欣向榮的都市霓虹背後,城市變得名存實亡,率先提醒「虛空都市」對於人們的影響無孔不入,掏空情感、記憶、交流卻讓人不自覺。本書出版後,制衡了美國對於都市的盲目樂觀,也成為建築都市領域理解當代空間結構的必讀經典。

城市作為人群匯集之處,曾是活力十足、自由開放的所在,給人機會多、人流多、生活活力十足的印象,因而顯得自由開放。但曾幾何時,現今都市的新面貌,已和過去大不相同。現代的城市已變得如同主題樂園,安全與愉悅的假象,掩蓋了背後的壓制、剝削與不平等。在資本主義、土地私有、防衛心態以及科技的催化下,城市已逐漸變得封閉、排他、貧富差距劇烈,都市空間將人們分群,依照階級、種族、資產把人放在「合宜」的位置,以物質欲望的滿足與渴望,取代原本聚落內公共空間所能提供的交流與擾動。建築與地景逐漸和當地斷開脈絡,以「複製貼上」的各種場所仿造出意義流失的空間,人們便難以對環境懷抱感情與回憶。可以往來相遇的公共空間也減少,造成人與人越來越遙遠陌生,孤獨感如影隨形。

這個現象無所不在,人們眼前所見的設施(天橋、地下道、購物中心)和地域(曼哈頓的「歷史老街」、矽谷的科技園區、迪士尼樂園),都可以見到當今建築隔離了人、拔除了歷史文化脈絡的情況。人們生活在這個地方感消失的環境,便容易感受不到歸屬。如此一來,縱使生活環境所見繽紛亮麗,所聽熱鬧悅耳,裡頭物資一應俱全,但最終當信任與接觸都消失,我們就變得難以和他人相處,也難以和自己相處,在失根的城市,成了失根的人。

索金召集了美國、加拿大都市學界中極具代表性的幾位學者,在明確清晰的概念框架下剖析美國和加拿大的案例,分析闡明公共空間的消弭影響了居民人際互動的能力,而各種都市可見的設施和光鮮亮麗的場域又是如何消滅了公共空間。如今本書示警的現象早已不局限於美加,已隨著商業模式與資訊科技,傳播到全世界的無數角落。末世警鐘已響,雖然在當代都市如同主題樂園一般光鮮亮麗的街景下,假像城市那股隱微作動的力量並不容易辨識出來,但唯有辨識,才是抵抗的第一步。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美國著名的建築評論家與都市設計學者Michael Sorkin主編,並由多位當代具代表性的北美洲學者所共同撰寫,堪稱近代在全球學界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每一位作者個選擇一個主題作為切入點,做出精闢的剖析。包括Michael Sorkin本人以及Margaret Crawford, Neil Smith, Edward Soja, Mike Davis, Christine Boyer等作者都是美國近代最有影響力的建築或都市規劃學者,學養豐厚,門生眾多。

聯袂推薦

王志弘/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王俊雄/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主任

吳玉成/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李清志/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林柏陽/境衍設計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畢恆達/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彭揚凱/OURs都市改革組織秘書長

黃聲遠/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

(按筆劃排序)

對於都市情境逐漸惡化的情況,這些睿智且憤怒得再正當也不過的文章是我所知道的最佳介紹文。這些剖析文章時而闡明清晰,時而令人心驚膽戰,不會用什麼美好結局來讓你覺得寬慰。本書是城市分析的《銀翼殺手》、懸在窗台盡頭的銳利長劍,也是對已然終結的未來的解剖——除非每個愛城市的人都讀了這本書。──托德.季特林,《給青年行動者的信》作者

本書是對視覺形象和權力的嚴厲指責。它展示了美國景觀被顛倒過來的現象:所有地方都相同的信念,我們在不斷運動中前進,我們在建築環境中尋找權威和真實性的努力最終排斥了其他人,並投入了一個視覺主題。 ──雪倫.朱津,《權力地景:從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作者

本書生動地描繪了今天美國各種被操控但非常真實的地方,本書是個典範,展現了文化素養豐富、批判力強和對於歷史充滿熱忱的寫作該長成什麼樣子。──Gwendolyn Wright,《Building the Dream: A Social History of Housing in America》作者

失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