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ebook 論資本主義廢墟中生命的可能性【人類學經典全新審訂版】 · revelation

By 安清

cover image of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多物種民族誌經典全新審訂版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英國皇家人類學學會(RAI)

最高榮譽赫胥黎獎章得主──安清──經典著作

當經濟成長達到極限,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不穩定成為現代人生活常態──

在人類世的時代,菇類不受控的生命力是禮物,也是指引。

串聯零碎的地景、多重的時間、物種之間的糾纏

反思達爾文式的適者生存、進步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大師之作!

我們所處的世界,正處於人類世的危殆狀態。在目睹環境汙染、大規模滅絕與氣候變遷後,人類還能承受何種程度的人為擾動?儘管有在討論永續發展,我們還有多少機會能留下適宜居住的環境給後代子孫?

對此,人類學家安清提出,松茸這個獨特的物種,能讓我們在失調環境中找到共存的可能性,以及合作生存之道。

「據說,一九四五年原子彈摧毀廣島後,

在一片殘破地景中最先出現的生物就是松茸。」

松茸是世上身價最高的菇類之一。與許多人的認知不同,松茸並非只能生長在沒有任何汙染的原始森林;反而,松茸往往發跡於受到嚴重擾動的森林,並藉由自身滋養樹木的能力,協助森林在受人類侵擾的地區猶能茁壯。

而在日本,松茸之於文化與社會的意義,早已遠遠超越它的菇類身分。松茸是大眾鍾情的秋天標記,既激發歷史懷舊之情,也是高貴的賀禮。值得注意的是,儘管珍罕價昂,松茸卻完全無法由人工栽植──它在林中現蹤與否,全憑機緣與巧合。

也就是說,松茸是物種互動之間無心插柳的結果。而在殘破地景上生長的松茸,所指引的是一種更廣闊的生活想像,包含了對所有生命與非生命的關注。

「好奇心可說是在這危殆的時代裡合作生存的首要條件。」

從經濟活動、人類學、生態學三個面向深入,安清在橫跨日本東京與京都、美國奧勒岡州、中國雲南,以及芬蘭拉普蘭地區的田野調查中,追溯了松茸從生成到消費端的商品供應鏈形成過程。她描寫松茸如何在美國廢棄的工業林地破土而出,經遁入山林尋求自由的瑤族、苗族與東南亞裔採菇者採集,成為買賣雙方高度較勁的競價品,接著在累積層層價值之後經由中間人「轉譯」進入日本,化身為帶有強烈象徵意涵的餽贈物件,傳達贈禮者不言說的訊息。

安清細膩地注意到,從單純的被採集物,異化為資本主義邏輯中的商品進入日本,進而成為聯繫人際關係的禮物,松茸的身分轉換實際上反映出的其實是跨越物種、各種各樣生活方式的聚集與創建,是由族群政治、歷史記憶、全球化經濟、政治秩序、科學知識、森林地景、生態互動等一切關係糾纏其中的宏觀圖像。

「進步是埋頭往前的行軍隊伍,

硬是將其他性質的時間全拖進它的韻律當中。

若能拋開這個強力的節拍,我們或許能覺察出其他時間模式。」

然而,透過聚焦松茸的生存發展,安清不僅止於拓展我們對已知世界的想像。首先,松茸的故事告訴我們,生命無法單獨存在,並總是在物種之內與之間的合作中轉變。她提醒,是經濟學與生態學長期以來將生存簡化為競爭的傾向,讓人們違反事實地幻想,以為人類可以獨自生存。

在此之上,安清進一步點出,在經濟要成長、科學要進步等單線進步的敘事仍深根於人們意識之中的情況下,松茸的故事可以作為回應:如果松茸產銷鏈的存續,取決於層層協調並維持一定的開放程度──她以複音音樂為比喻,揭露當人類不再追求統一協調、單一觀點的音樂形式,嘗試去聆聽獨立卻同時進行的旋律,覺察和諧與不和諧如何共存時,便能跳脫只專注於成長的單一路徑,找到多種抵達未來的方式。

在身處人類世的此刻,不以進步發展為前提的資本主義會是什麼模樣?人類如何與各物種保有互不和諧、但又無需掠奪的關係?透過一篇篇生動的故事,安清串聯起生態、經濟、政治乃至美學的視野,審慎檢視過度粗略的簡化論。本書中提供嶄新原創的觀點,帶領我們尋回對世界的好奇與關注。

獲獎紀錄

2016年人文人類學協會(SHA)維克多・透納獎民族誌類書寫(Victor Turner Prize in Ethnographic Writing)年度得主

2016年文化人類學協會(SCA)葛雷格里・貝特森獎(Gregory Bateson Prize)得主

2015年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 Higher Education)年度最佳好書

2015年美國「Flavorwire」網站評選年度最佳大學出版品

2015年《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年度最佳非虛構商業經濟類、科普類好書

聯合推薦

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林益仁|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教授

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徐振輔|作家、《馴羊記》作者

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黃宗潔|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黃瀚嶢|作家、《沒口之河》作者

蔡晏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顏聖紘|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按姓氏筆畫排列)

「一朵朵珍稀昂貴且氣味濃郁的松茸,若真菌界的鑽石,引無數人競折腰。松茸無法透過人工栽培,必須生長於被人為大幅擾動過的土地,串起所謂『人類世』時代無所不包的經濟、貿易、社會、文化、戰爭、地理、生態、族群的領域。通書無一贅場,作者跨越人類學的寬展素養為讀者打開一道道既龐鉅又微細的視窗。」──古碧玲,《上下游副刊》總編輯

「人類學家最重要的任務,在於將熟悉的生活世界細心描繪拆解,再以文化共感的眼光在敘事的土壤上將其重新組裝起來。從這個角度來看,廢墟中生長的松茸與人類學者有著同樣的生命意義。安清以多重感官和行動者角度的書寫,帶領我們跟隨松茸開展祕密生活:透過菌絲路徑,連結採集者的勞動與美食家的鼻尖;跨越貿易與戰爭,從日本出發到東南亞與北美;在人為擾動下轉譯不同觀點,並重新體現森林的超越力量。透過松茸,安清在當代多物種書寫與本體論轉向之外,展示了人類學家連結多重宇宙的迷人能力,並且讓我們發現,資本主義的盡頭可以不是廢墟,而是另一個世界的起點。」──李宜澤,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系副教授兼主任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是本奇書。在寫作格式上,人類學者安清以隨筆的方式,極具詩意地道出人們與松茸相遇、因為松茸而彼此相遇的故事。安清的筆觸輕盈,以她的話來說,宛如一首複音音樂(polyphonic),但一字一句在在引人深思。她想要回答的問題是,在這人類生活已大幅牽動了自然,說不定會讓人類這個物種,連同其他難以計數的物種,一同走向毀滅的當下,人們需要什麼樣的視野,看待這個世界,乃至於人類在當中的位置。是要打掉重練?還是就此隨波逐流?安清建議,與其從那些被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圈出的『大自然』得到天啟,我們可以低下身來,跟在次生林中才有可能發現的松茸,好好學習。

因為安清的文字與視野是如此不落俗套,讓該書的翻譯成為莫大的挑戰。這本由二十張出版社重出的中譯版,經過清華大學人類所的林浩立教授逐字逐句悉心改寫與審訂,為最為貼近原著的版本。林浩立教授為多物種民族誌的研究者,同時也是饒舌歌手;經他審訂的文字,如同原著一般,有種奇特的節奏感,讓閱讀本身成為一種莫大的樂趣。」──洪廣冀,國立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在我們的時代,跨物種的相遇相當迷人。人們總想從其他物種身上『獲取教訓或啟示』。但就在相遇的當下,他者早已默默在調教你的感性與覺察。唯有打開心靈的窗口,方能允許感性分子的線索參與編織你的世界。安清的松茸敘事就是關於這樣的過程。」──張君玫,東吳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圍繞著松茸這個關鍵字所開展的《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是一部『不只是人』(more-than-human)的人類學經典。長久以來習慣於『可規模性』的世界、習慣於將視野聚焦在人類對自然的控制及影響――無論是理所當然或批判反省――的讀者來說,安清在本書中所呈現的,既非和諧亦非競爭,以擾動為本的生態學;以及松茸森林透過跨族群、跨物種關係而匯聚的,多重生活方式、多重韻律的聚合體圖像,無疑會帶來思維上的衝擊。但毋須擔心一不小心迷失在這座由文字構築的森林之中,因為安清以清晰的理路,層層遞進地先透過民族誌的眼光,由奧勒岡開放票地的拍賣場景,帶出不同身分背景的採集人、買家、外勤業務之間,彼此牽繫又相互糾纏的軌跡;繼而將視野移轉至中國雲南、日本里山等地的松茸森林,透過它們各自面臨的不同形式之擾動,讓我們看見除了松茸、松樹、採集人這幾個主角之外,那些在文字中驚鴻一瞥的拐糖花、雲杉小墨天牛、松材線蟲、灰面鷲、囊鼠、鹿與山羊,也都在森林這個龐大的聚合體中相互糾纏著。若能覺察到這一切生命的韻律,聽見它們各自的旋律,我們或許才能真正把自己放入以『汙染』及『擾動』為常態的世界,並且調整過去對於物種及身分的狹隘定義、對人與自然關係的單調想像――而覺察的起點,正是從看見一朵松茸開始。」──黃宗潔,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

國際好評

「如果人類必須在資本主義廢墟、也就是有些人稱為『人類世』的時代當中求生,那麼,我們...

在世界盡頭遇到松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