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

ebook 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 · Catcher

By 林維信

cover image of 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為了教青少年,

大人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親子天下》翻轉教育 專欄作家 林維信諮商心理師

從青少年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精準切入的教養教育書。

22篇文章,皆有一步步靠近、貼近青少年的具體引導與做法。

青少年暴走/在網路上留言嗆人/

愛酸言酸語/只有3分鐘熱度/

追逐大人世界的物質欲望/談戀愛/

課業不佳......

‧大人:「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在念書?」

→青少年的心開始武裝與防衛,大人也聽不到青少年的真心話。

‧大人:「一直打電動,以後大學考不上怎麼辦?」

→大人愛製造「危機感」,但青少年反而電動打更兇,甚至不出房間吃飯。

‧大人:「我們來溝通溝通......」

→青少年覺得「講再多也沒用」,大人以溝通之名,行說服之實。

所有青少年令人氣惱的行為,背後都是渴望被肯定、想理解自己是誰,以及證明自己被愛與有價值,如同知名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son)認為,青少年最大的任務,就是發展「自我認同」。

但因青少年的心敏感不安、迷惘焦慮,也極度在乎他人的眼光,所以表現在外的行為,容易讓大人解讀為難搞、挑釁、找碴。

青少年甩門、回話大聲就是在「挑釁」嗎?

一旦大人覺得是「挑釁」,或太快判定青少年是對我們不滿,內心可能就充滿憤怒與挫折感;而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讓大人保持客觀,更無法察覺青少年潛藏在內心的真正需求。

看見青少年令人惱怒行為背後的「善意」

別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當善意被大人看見,青少年會感受到大人是懂自己的、能看重自己的想法和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被要求、被評斷,青少年會更願意與大人合作。

大人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

為了守住界線,為了教青少年對的事情,我們要有暫時被青少年討厭的勇氣。但同時,我們要有修復關係的意願和行動。

修復關係不是去討好,而是在青少年還沒辦法一步到位改變時,能做出相對應的、有原則的讓步,讓他知道我們一直是在乎與接納他的。

任職於兒童及青少年輔導工作現場,從事中小學生心理諮商超過11年的林維信心理師,以「我想跟你一起面對你的難題」的方式與青少年相處。他的耐心、傾聽技巧與對話方式,讓青少年卸下防衛,並能將大人的愛收進自己心裡;這是一本非常適合所有父母及老師的教養教育書。

本書特色: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教養作家)撰推薦序。

李正源(資深督導)、沈雅琪/神老師、許明峯(苗栗縣苗栗市福星國民小學校長;苗栗縣學生輔導諮商中心主任)、陳品皓(米露谷心理治療所策略長)、陳意文(諮商心理師)、彭菊仙(親子作家)、蔡宜芳(諮商心理師)、蘇明進(老蘇老師.資深國小教師)共鳴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維信對青少年內心世界的觀察,著實令我佩服。

他在書中提到,青少年常會用傲慢或輕蔑的口氣,對大人說:「你憑什麼管我?」同時流露出一副瞧不起大人的樣子。維信說,青少年確實會看不起大人。那是因為青少年早就知道大人的各種「祕密」──通常大人說不出口的事實,像是,外遇、失業又假裝去工作、假裝有錢、假裝夫妻關係和諧、掩飾壞習慣......等。

青少年早已成熟到能看穿大人極力隱瞞的真相,卻又無法理解大人也有其說不出的苦衷。於是,在大人開口管教孩子時,青少年便擺出一副輕蔑的模樣,他們真正想對大人說的是:「別再裝模作樣了!」

也許,青少年也得面對大人(特別是父母)不再是無所不能的失落。原來,大人也有脆弱、缺陷,甚至醜陋的一面,要承認這個事實,其實還滿痛苦的。

維信告訴我們,我們的一言一行,青少年都看在眼裡,也漸漸學了起來。與其隱瞞,不如和孩子開誠布公地討論,同時透過身教,贏回青少年對你的尊重。而這到頭來,大人也得逼著自己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書中有句話說得好:「贏回青少年尊敬與負責的過程,其實就是大人找回對自己尊敬與負責的旅程」。──摘自陳志恆推薦序〈青少年的挑釁、試探與對抗,背後都是為了獲得愛〉

當青少年考試考差,父母或老師若直接拋出:「你為什麼考這麼差?」「你是不是沒在念書?」

孩子的心武裝起來,你也不會聽到他認真的回答。

維信心理師建議父母或老師不妨對青少年說:

「考差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你花了精力準備,卻不知道為什麼沒考好;另一種是,你有重要的理由,讓你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讀書以外的地方上。不管是哪一種,你的想法都很重要,我想了解。」──摘自本書內文〈當青少年課業學習不佳,大人應該如何協助?〉

本書金句摘錄

‧青少年瞧不起大人,最大殺傷力的原因之一就是:青少年知道大人無法說出口的祕密。

‧不要被青少年的嘴硬刺激到,反而要嘗試去看到背後可能的善意。

‧親子間的信任多寡就是教養裡的資本。

‧要贏得青少年的尊敬,得要讓他明白你的界線在哪裡。

‧網路成癮或中輟問題,都只是表象。真正的原因是青少年無法從校園、家庭中獲得足夠的自信與關注,他們就會嘗試從別的地方找「出口」。

‧當你沒有花時間好好陪過他們,你就不該以為孩子會自動養成讀書習慣。

‧重點不在於一定要考好,而是大人如何在那個時期幫孩子面對挫折;協助孩子一同面對學習挫折,而不是幫孩子避免挫折。

‧越缺乏安全感、越渴望關注的孩子,越會嚮往親密關係中獲得補償。

‧青春期是孩子急於想證明自身獨特價值的年紀。

‧人人都喜歡被稱讚,特別是公開受到肯定,對某些青少年來說非常重要,這會讓他們記很久。

‧青少年會很敏感地收到你嘲諷的心態,而他們最討厭被嘲諷。

‧夫妻關係是大人自己的事情,孩子沒有義務要承擔大人之間的責任。

‧當我們開始尊重青少年是個獨立、可以懂事的個體後,他才能開始理解大人有哪些難處。

‧有的時候,我們以為對孩子說:「我對你不抱期待」,可以減少孩子的壓力。但其實這種寬容,卻讓孩子感受不到你站在他這邊。只有為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去努力,才是最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不要變壞」並沒有給出你的想像、沒有給出你希望孩子可以活出什麼美好的樣子,卻有可能隱隱傳遞出「你不要給我添麻煩」的失望。

現在的青少年很難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