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y True保持真誠

ebook 首屆普立茲自傳文學獎得主 · identity

By 徐華

cover image of Stay True保持真誠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友誼在於去認識的意願,而非被認識的渴望。」

一部台裔美國人的成長故事,一則獻給逝去好友的真誠告白

「一部優雅而深情的成年記述。」

──2023年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評語

2023年美國普立茲自傳文學獎.美國書評人協會獎獲獎作品

2022年《紐約時報》、《時代》、《滾石》、NPR等各大媒體年度好書

「因著這本書,亞裔文學的發展來到了新的高度。」──《紐約雜誌》

「深層的情感在我閱讀此書時奔流而來。」──湯婷婷,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得主

「寫作最開闊、嚴密、寬恕而溫柔的樣貌。」──王鷗行,艾略特獎得主

「在那年紀,時光飛逝。

你心急地想要有所作為,當事情發生,卻又忘了去記住。

一天像是永遠,一年長若一個地質年代。

我們熬夜,任腦中盤踞狂想出萬事萬物的道理,只是忘了寫下。」

十八歲那年,進入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的徐華,渴望在大學找到氣味相投的同類。但好友阿健彷彿與他來自不同世界:他是台灣移民的兒子,阿健則出身移民美國數代的日裔家庭。他喜歡獨處製作小誌、泡唱片行,阿健則喜愛跳搖擺舞、是兄弟會成員。兩人的個性截然不同,但無數夜晚的抽菸漫談、開車兜風聽歌、課業上對亞裔身分的思考激盪,竟讓他們成為最好的朋友。

然而,一場派對隔天,阿健死於一起毫無預期的劫車事件。兩人前一晚被打岔而中斷未完的對話,就這麼停留在那晚阿健住處的陽臺上。「唯一還在前行的,發生在紙上,在於字與句的累積、在於段落集結成頁。」徐華在一本他於阿健死後買下的空白筆記上寫道。然而是否有一天,書頁會寫盡、記憶體的容量會有所不足......

「一個人若愛友誼,他必然要愛未來。」──德希達

如何離開你而不拋棄你?對徐華而言,寫作帶來另一種活在當下的方式。略去當下的質地與緩慢,將當下轉化為語言。日記中,他反覆審視發生在兩人之間或大或小的事件對彼此生命的影響,將那些與阿健已然開啟、但始終未完的對話延續下去。於是這麼一寫,便是二十個年頭──徐華細細寫出了一種說明自己的方式,探討追尋自我身分、處理複雜的親子關係、發掘新興趣乃至在此過程中發展友誼的感受。

「有些事物將你推離家鄉,另一些事物則將你拉去遠方。

機會在一地乾涸,又在另一地湧現,

你則跟隨通往看似更好將來的應許而遷徙。」

在本書中,徐華按時間線性書寫,娓娓道出自己成長與尋找歸屬的過程。台灣移民第二代的他,一九七七年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後隨父母搬遷、定居加州灣區。一家三口的生活,在徐華上高中後出現變化,台灣半導體產業起飛,他的父親因此調回台灣工作、與家人分隔兩地,靠著兩台傳真機維繫感情。

多半時候,父親會透過傳真幫助兒子完成數學作業,但有些時候,父親的回覆裡會寫下他認為兒子會感興趣的話題,以及人生道理。「生命有著兩難,你必須找到意義,同時接受現實。如何應對這種衝突是我們每個人的挑戰。你怎麼想?」

那年,超脫樂團(Nirvana)的主唱科本自殺,父親便是透過傳真機寫下了安慰與教導。

是否接納人生一切順境與逆境皆是養分?回憶起青春時代,當時的徐華只想成為標新立異的人。他大量接觸晦澀難懂的學術理論、聆聽非主流音樂、製作小誌,都是為了描繪全新的自我輪廓、活成一個全新的人格。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就讀的時光,他在開放自由的學風、笑鬧與蠢事中恣意成長,被迫在摯友過世後面對人生觀與世界觀的全面翻轉。

本書書名Stay True,是徐華與阿健私下在信件結尾使用的祝福語,意即「保持真誠」──無論如何,都要對朋友真誠,對自己真誠,對自己可能成為的那人保持真誠。本書圍繞著一段短暫而深刻的友誼展開,既是一段艱難而傷感的成年記述,也是一則哀悼也歌頌友誼的真誠告白。

「寫他就像跟他再活一次。我想直到現在有點年紀了,我才漸漸明白,縈繞不去的不該只有悲傷,還有那些好時光。」──徐華

得獎紀錄

──囊括2022年度各大媒體、網站、書評最佳書籍──

2023年美國普立茲自傳文學獎

2023年美國書評人協會獎自傳大獎

2023年卡內基獎章提名

《紐約時報》年度好書

《紐約客》年度好書

《華盛頓郵報》年度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好書

《大西洋月刊》年度好書

《Vogue》年度好書

《浮華世界》年度好書

《滾石》年度好書

《科克斯書評》年度好書

《出版人週刊》年度好書

《讀者文摘》年度好書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年度十大好書

文學網站Lit Hub年度好書

誠摯推薦

王盛弘|作家、《聯合報》副刊副主任

李桐豪|作家

孫梓評|作家、《自由時報》自由副刊主編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盛浩偉|作家

郭重興|讀書共和國出版集團社長

陳思宏|作家

陳德政|作家

蔡詩萍|作家、台北文化局局長

盧美杏|《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

顏擇雅|出版人

(按姓氏筆畫排列)

各界好評

「一部優雅而深情的成年記述,思量的不僅是情感強烈、青春活力的友誼,更包含隨機暴力,那種暴力能夠在剎那間永遠地改變我們個人敘事的預設邏輯。」——2023年普立茲獎評審委員會評語

「徐華精湛地寫出了一部革命性的作品,為亞裔美國人經典再添新冊,並為『回憶錄能做什麼?』這一概念注入新意......就徐華書中深刻反思的苦工而言,他的回憶錄所關乎的是手握遺失的碎片、也要踽踽前進的精神。」——2023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評語

「閱讀徐華的故事時,深層情感向我奔流而來:哀悼、懷舊、惋惜、恐懼、憐憫......本書是一本至關重要、細針密縷、療癒人心的書。」——湯婷婷(Maxine Hong Kingston),《女戰士》(The Woman Warrior)作者

「本書給人的感覺就像是,作家畢生思考、技藝與好奇心的總和終於在書中獲得了體現,因此每個句子出現時,都帶著一種深思熟慮、堅忍、準確的力量到來。徐華將友人殘酷的死亡作為中心主題,並用那空缺鑄造出故事──儘管有痛楚與迷惘,卻不知怎麼地以一種安定而寬大的離心力包容周遭世界。這是寫作最開闊、嚴密、寬恕而溫柔的樣貌——也就是說,這是最上乘的寫作。」──王鷗行(Ocean Vuong),《此生,你我皆短暫燦爛》(On Earth We're Briefly Gorgeous)作者

「本書是我讀過的最好的回憶錄之一。徐華的敘事沒有浪費文字、場景或聲音,而創造了一個雙重的敘事,宛如最精心策劃的錄音帶的A面與B面。」——基斯‧萊蒙(Kiese Laymon),紐約時報暢銷書《重型:美國回憶錄》(Heavy: An American Memoir)作者

「徐華以一種看似毫不費力的優雅與明晰,為他的靈魂流變給出一張地圖。他展現自己如何打造一副對抗世界不公義的鎧甲,這副鎧甲只以孔洞與透明打造,是唯一值得披上的鎧甲。這種善意與分享的深度難能可貴。」──強納森・列瑟(Jonathan Lethem),《布魯克林孤兒》(Motherless Brooklyn)作者

「本書讓我的心輕輕碎了。這是首輓歌,不只獻給一位朋友,也獻給其他許多感覺已然失去、無可取代的存在——一段溫柔閒散而親密的時光、一種一度可以活得年輕的方式。讓徐華文筆如此獨一無二的事物——他洞徹一切的姿態、他嚴謹的感性、他從似曾相識中創造鮮活世界的能力——都集結於這本此生難再有的書中。」——賈・托倫蒂諾(Jia Tolentino),《幻鏡》(Trick Mirror)作者

「在這首獻給逝去友人優美而直率的輓歌中,徐華付出心血去愛、去花時間回憶並紀錄另一個人的生命細節。就此而言,他向我們展示美學如何同時由關係與可怖的失落所生產。這本回憶錄的河水安靜深邃,不裝模作樣,流向讀者,以其連接人心的能力改變我們。」——莎拉・舒爾曼(Sarah Schulman),《讓紀錄說話》(Let the Record Show)作者

「本書豐富而知性,美妙地摹寫出生活中幾乎一切重要事物。此書以鮮明的美國移民經驗為背景來談友誼、藝術、家庭,以精確而微妙的語言寫作,讓你甚至不會注意到故事是怎麼讓你心碎再縫補起來。」──迪諾・門格斯圖(Dinaw Mengestu),《我們的名字》(All Our Names)作者

「本書讀來令人默然揪心......說這本書是關於哀悼或是成長,都不真的公允,而且此書也不只關乎作為亞裔美國人的經驗,即使此題材數度在書中閃現。這是一本透過回憶的澱積來蓄力發勁的回憶錄,透過那些形構經驗的所有瞬間與姿態,那些凝聚成日常的點點滴滴......徐華是位隱微而不外放的寫作者,本書所敘述的歡樂時光會悄悄深入你心,挖苦玩笑通篇串接得天衣無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

Stay True保持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