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尼考特的語言

ebook 通往核心概念的23個關鍵字 · Psychotherapy

By 珍.亞伯蘭

cover image of 溫尼考特的語言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客體關係理論大師溫尼考特思想解密寶典

溫尼考特,英籍小兒科醫師和精神分析師,憑藉對嬰幼兒的深刻臨床觀察與人類心靈的熱情探索,跟隨著佛洛伊德的腳步並與克萊恩對話,以一種特別的方式推動精神分析的進展。他的寫作方式蘊含生命力,能夠以日常用語來表達直抵人性根源的概念。這樣的語言,經常令人誤認為太簡單、或太複雜(或同時兩者皆是);即使是最有經驗的溫尼考特學者,仍難免在他的概念裡迷路。

本書作者珍.亞伯蘭以她的獨特創意,將溫尼考特數百篇論文收進二十三個關鍵詞彙裡,像武功祕笈般拆解其龐大的思想體系,是目前對溫尼考特完整著作最重要的研究之一。亞伯蘭非常理解溫尼考特研究者的需求,以她直白清晰的寫作風格、對各討論主題的廣泛涉獵,從原著裡引用了豐富貼切的語錄來闡明溫尼考特的核心概念,並把它們放在更廣的歷史脈絡裡。對讀者而言,宛若打通任督二脈。

對尚未接觸溫尼考特的學生而言,這本書是個通往豐饒寶藏的路標;對臨床工作者而言,這將是可用於臨床實務的新洞識泉源;而對學者而言,這將是溫尼考特作品在書目和專題材料上的寶貴資源。

「這就是溫尼考特的語言......在最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撞擊讀者靈魂的深處,解開累世堆疊的防衛,有如召喚亡靈一般,讓那些早已埋葬在內心深處的各種感受緩慢但堅定地浮現到終於可以觸摸得到的地方。」──本書譯者周仁宇

專業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 | 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呂旭亞 | 榮格分析師

李育青 | 執業牙醫師(特殊需求與身心障礙者牙科治療)、 薩滿療癒工作坊帶領者

翁士恆 | 台北市立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

陳俊霖 | 榮格分析師、亞東紀念醫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

楊明敏 |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訓練分析師

劉時寧 | 精神科專科醫師、哲學碩士、文化身心診所主治醫師

樊雪梅 | 訓練督導級精神分析師(BPaS, IPA)

蔡榮裕 |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名譽理事長、臺灣心理治療個案管理學會理事長

本書特色

針對溫尼考特的理論概念,整理出23個關鍵字詞,並提供資料出處、相關歷史

 脈絡和解釋,是研究溫尼考特思想的最佳工具書。

使用淺白易懂語言來闡述複雜概念,即使初學者也能容易理解。

繁中版譯自第二版,新增「錯覺(全能的)」條目以及湯馬士.歐登序文,書末

 附完整溫尼考特作品列表,尤其具有學術價值,值得購藏。

溫尼考特魔幻語錄

論母嬰關係:

「沒有寶寶這種東西!」......如果你讓我看到一個寶寶,你一定也會讓我看到某個照顧著寶寶的人,或至少有個嬰兒車,被某人的眼睛、耳朵牢牢盯著。我們會看到一個「育嬰配對」。......單元不是個體,而是環境—個體設置。存有的重心並非從個體開始,而是從整體設置開始。──摘自〈與不安全有關的焦慮〉

雖然獨處能力的建立受惠於多種經驗,但其中有一種基礎經驗若不充分,獨處的能力便不會形成;這個經驗是嬰兒或小小孩在母親在場時獨處。因此,獨處能力的基礎是個悖論;這是他人在場時獨處的經驗。──摘自〈獨處的能力〉

論反社會傾向:

如果家能夠承受孩子對家所能做的一切破壞,孩子會安定下來玩。但正事要先做,測試必須先完成,若是對父母的設置和家的穩定度存有疑問時(我指的不只是住家),更是如此。孩子必須先意識到框架,才能感覺自由,才能去玩,才能畫自己的畫,才能當個不負責任的孩子。──摘自〈青少年違法的一些心理面向〉

惡劣屬於由反社會傾向產生的臨床表現......簡言之,反社會傾向代表受剝奪的孩子內在的希望感(hopefulness),而這孩子其實是絕望、不幸與無害的;展現出反社會傾向意味著孩子已經發展出一些希望感,希望能找到一種跨越鴻溝(gap)的方法。這個鴻溝是在相對依賴階段所經歷到的環境供給之連續性的斷裂......如果鴻溝得到橋接,惡劣便會消失。──摘自〈道德與教育〉

論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發生在兩個玩耍領域的重疊處,患者的以及治療師的。心理治療和兩個人一起玩耍有關。由此推論,在沒辦法玩耍時,治療師的工作便是把患者從無法玩的狀態,帶到可以玩的狀態中。──摘自〈玩耍:理論陳述〉

這個毀壞活動是患者要把分析師放在全能控制之外的企圖,也就是,放到外面世界上的企圖。若是沒有經歷最大的毀壞(客體未受保護),主體就永遠不會把分析師放到外面,因此就永遠無法超出某種自我分析(把分析師當作一部分自體的投射來使用)的經驗。若從餵奶的角度來比喻,患者只能自己餵養自己,而不能用乳房來變胖。患者甚至可能會享受分析經驗,但不會有根本的改變。──摘自〈客體使用與透過認同而關聯〉

溫尼考特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