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來自馬里烏波爾

ebook 沒有影子的媽媽與其歷史謎團【最後一塊戰後文學拼圖】 · Suchen

By 娜塔莎.沃丁

cover image of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沒有這一張重要臉孔,歷史如何填補深邃空白的──裂縫?

對母親的奮力追尋,吹起龐大的歷史珍貴碎片

割開縫隙,照見歷史裂縫的光或者黑暗,

竟如此刺眼與驚心——

終於掀開灰燼,奇蹟出沒,她不再是沒有任何影子的人。

首部為二戰的百萬東歐勞工立碑之作!最後一塊戰後文學的費力拼圖,就此生成。

「我那可憐的、被逼瘋的媽媽!」娜塔莎.沃丁在書寫數十年後的大膽嘗試,摸索近乎空白的家族史,讀者也終能瞥見那被世人遺忘的歷史碎片。這部作品以動人的黑暗之光照見代表數百萬人的命運,它是一個世界的、具歷史性的文學事件。

十歲的女孩不知道自己屬於某種人類殘忍拋下的廢物,屬於戰爭遺留下來的一些「人類垃圾」。從小不知為何住在「流離失所者」集中營,更不知母親來自哪裡,經歷了什麼?「如果妳看到了我所看到的」 ,沃丁的母親一遍又一遍地說這句話,但她的意思卻被帶到了她的墳墓裡。

作品以動人光芒照見代表數十或數百萬人的命運,一個世界性的文學事件。

一段被歷史淹沒、不被照見的摺痕,一出版即震撼國際。

更因馬里烏波爾一再遭逢的戰火命運,再次被聚焦。

林育立、鄭芳雄/ 專文導讀;房慧真、黃哲翰、鍾文音/ 重磅力推

.席捲歐洲排行榜文學類,一段不被看見的歷史真相。

.獲萊比錫書展大獎、阿爾弗雷德.德布林獎(Alfred Döblin Prize)等。

.獲歌德學院 New Books in German年度選書。

.銷售超過100,000冊以上,售出十餘國版權,近年更被視為重要的歷史資產。

.本書被視為歷史資產上一張「重要臉孔」。

作者沃丁以追尋她無人知曉的烏克蘭母親,從一點蛛絲馬跡為始,翻出歷史被掩蓋的一頁。她的母親1920年生於港口城市馬里烏波爾,1943年因成為「東方勞工」與其丈夫一起被驅逐遣送到德國。書中講述了關於戰爭大屠殺後,東歐工人強制勞動的生活飽受壓抑的景況,也為歷史下了註腳:第三帝國強迫勞動真相,一段鮮為人知的史實片影。

她的母親搭船來德國前就曾目睹其貴族家庭在史達林恐怖主義中毀滅,又於德國歷經希特勒統治的時代,罕見經歷過兩大強權。二次大戰後過幾年,她的母親於三十六歲選擇自殺身亡。隨著事件一一浮出,這位沒有影子的母親幽靈般的存在終於有了相對立體的存在臉孔,彷彿是遲來的奇蹟!

出版後讀者感動讚譽,這本書為一張重要的歷史「面孔」,並給予十顆星高度評價。

媒體推薦

作者燃亮她母親遭遇的苦難,也照亮了數十、數百萬人的命運。——《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

揭示的情況無法預料,令人驚訝的事件就像一部犯罪驚悚片:緊張感隨著每一個細節增加,巧合產生了一個壯觀的寬屏故事......。二十世紀歷史災難斷裂處,被以微縮方式處理,具有十足的存在力道。——《時代週報》(Die Zeit)

作為世紀全景的家族史:一部非凡的作品!——《每日鏡報》(Der Tagesspiegel)

娜塔莎 · 沃丁成功地寫出了一本既經典又非凡的書。——《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

不禁讓人想起偉大的德國記憶藝術家 W.G. Sebald 將丟失的傳記平生,從遺忘中拯救出來的方式之一。——文學評論家羅弗勒(Sigrid Löffler,本書於2015年獲頒德布林獎時致詞)

娜塔莎.沃丁只描述出所發生事件的一個微小部分,但她把事件拉得如此之近,讓我們在其中看見自身的歷史反映。——《法蘭克福日報》網路版(FAZ.NET)

這樣一個人的生命是多麼渺小,又多麼豐富,它是多麼不可挽回地陷入歷史的磨坊中,這就是作品在小說、研究、重建和記憶之間尋找痕跡下所要傳達的信息......。語言樸實無華,但這正是恰當的......特別是其中有如紀錄片的清醒洞察,相當傑出且充滿力道的藝術。——德意志廣播電台文化專欄 (Deutschlandfunk Kultur)

一本從第一句話就緊抓住你的作品,扣人心弦,悲慘又令人痛心,以至於你幾乎不想被翻頁的打擾。——《科隆城市報》(Kölner Stadt-Anzeiger)

沃丁的研究就像一部驚悚片。從第一行到最後一行的巨大張力讓你內心顫抖。作者以一種常常讓你嘆為觀止的語言力量,將讀者帶入她悲慘家庭的黑暗故事中。她散文指涉的壓抑形象,獨一無二。——《自由報》(Freie Presse)

一次非常不可思議的發現之旅......娜塔莎·沃丁總是能達到很高的語言密度。——《德國日報》 taz

讀者回應/讀者給予十顆星

「傑作!」

「給十顆星都不夠!」

「這本書適合我們當前的世界局勢。這是一本很好的讀物,儘管經常充滿戲劇性。強烈推薦!」

「關於被驅逐到德國的強迫勞工的文件相當少。這本書成為一份重要的文件,為這個可怕的時代提供了一張『面孔』!」

她來自馬里烏波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