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從認識論、價值論至藝術範疇的特性)

ebook 由情感、審美、倫理探討藝術品評的基本標準與價值

By 李韜

cover image of 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從認識論、價值論至藝術範疇的特性)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中國藝術認識論範疇是由情志、虛實、形神所構成這種情志合一、虛實相生、形神一體的觀念是中國藝術認識論的獨特之處藝術的表現離不開「情」和「欲」觀念總是追溯的結果,言志不可能離情,緣情也不可能無志。語言總是在線性的流動中展開,所謂的前後只是語言表達的困境,正如我們不可能同時說出「情」、「志」兩個字一樣,只能一前一後地表達。花開兩朵,只能各表一枝,情志也是如此。雖然「言志」說在《尚書》中首標,「緣情」說在《文賦》中首現,但實際上二者須臾不可分離。從「形」開始,進而達到對「神」的領會中國古代藝術中的形神範疇是從哲學領域轉移過來的。先秦時代,人們從對自身的形體和精神的認識過程中發展出了形神範疇。哲學上的形神問題也叫身心問題。形、身即形體和身體,神、心即精神和神明,有時神也可以指精氣、靈魂和鬼神。「神到寫不到」是藝術家所追求的創作至境——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繪畫講究虛實的關係,尤其注重畫面空白的作用;書法講究「計白當黑」,把空白和書跡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國園林建築虛實掩映之間突顯自然天趣,展現巧奪天工的空間布置之美;戲曲藝術中以虛帶實、虛實相生是常用的表現手法。虛實這對範疇最能反映藝術發展的內在本性,最能表現中國古代藝術獨有的辯證特性。中國古代藝術的核心價值是「明道」和「樂心」明道即把宇宙的本體之道德發明出來;樂心即使內心快樂,使情感悅適,使人生找到存在感和價值感。從先秦的整體來看,儒家主張道德,但不放棄審美,而是提倡秩序化、禮樂化和道德化的審美;道家也宣導道德,但鄙棄現實世界「人為」的道德,提倡「自然」之道,主張「無為」、「自然」和「形而上」的美。本書特色:本書為《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下篇(從認識論、價值論至藝術範疇的特性)。以中國傳統藝術史為基礎,以中國古代藝術文獻為材料,以古代藝術理論形態的話語為對象,結合現代哲學本體論的有關內容尋繹出中國傳統藝術理論的核心範疇及觀念。

中國古代藝術範疇論(從認識論、價值論至藝術範疇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