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見的本質

ebook 人格心理學之父深度剖析,一切人類敵意行為的生成與消解 ·

By 高爾頓.奧爾波特

cover image of 偏見的本質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我們築起圍牆,是為了保護自己珍視的東西。

大師深入解析偏見的根源、影響,以及解決之道

一部教你判斷「真實」的寶典

  從群體歧視、貼標籤、獵巫行動,到國家對立、戰爭、殘酷暴行......歷史如此相似,人們總是仇視彼此,而偏見正是一切的開始。它深藏於人性,劃清「我們」與「他們」的界線。在這一道無形的牆內,大大小小的團體找到了凝聚力,但在牆外,仇恨卻無處不在,還經常造成永久傷害。

  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憑藉多年研究與深刻的洞察力,全面且透徹地探討偏見的發源、表現形式,以及可能帶來的巨大影響。他認為,偏見是個人在自己獨特的心智運作歷程中,所演化出的生活模式──這並非天生,而多半是後天習得。也因此扭轉偏見是可能的,例如,一個人可以正確選擇措辭與思考環境,而執政者也可以試著改善教育與社會制度。

  《偏見的本質》自出版以來歷久彌新,堪稱影響世世代代的經典,除了蒐羅許多寶貴的真實案例(涵蓋性別、種族、國家、宗教、經濟),更嘗試解開「人類該如何化解衝突」這個古老的難題,指引現代人避開思想上的矛盾、並做出真實的改變。

  暢銷數十年,而且越來越重要的不朽名作

  第一繁中版!臨床心理師翻譯,無刪節全譯本

  帶你理解偏見從何而來,又將從何而去──

  我們仇恨別人並不是因為討厭對方,而是太愛自己

  大腦喜歡用「貼標籤」來理解世界,藉此建立生活秩序

  怎樣的人容易養成偏見?為何抱持偏見者會以受害者自居?

  社會文化會影響判斷,讓人們找到現成的「代罪羔羊」

  許多研究顯示,越愛國的人偏見程度越高,為什麼?

  偏見與包容並不是天生,而是可以後天習得的人格特質

  ......更多大家不明說的隱性偏見、

  以及各種潛在的歧視與不平等,

  都能在本書中找到解答。

本書特色

  首次登臺!全球銷量百萬,且越來越重要的不朽名作

  臨床心理師郭曉燕翻譯,好讀易懂,無刪節全譯本

  已翻譯成十餘國語言,國際媒體、專家學者傾情推薦

  偏見領域奠基之作。根據Google學術搜尋,至今已引用五萬餘次

  案例豐富、分析深入,完整建構了偏見現象的成因與型態

好評推薦

  國內知名學者聯合推薦──

  吳英璋,臺大心理學系榮譽教授

  張滿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陳舜文,國立清華大學心諮系副教授

  葉光輝,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以上按姓氏筆畫排序)

  國際專家名人高度好評──

  艾略特.亞隆森(ElliotAronson),二十世紀百大心理學家,《錯不在我》作者

  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B.Clark),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社會改革家

  湯瑪斯.佩蒂格魯(ThomasF.Pettigrew),因社會貢獻而屢獲殊榮的心理學家

  蘇珊.菲斯克(SusanFiske),美國心理科學協會(APS)前主席

媒體、名人推薦

  「偏見,是一個歷久彌新的古老問題,它以種族、宗教、性別、性傾向、身體特徵、身心健康等多種面貌,出現在不同時期的人類社會。歷史上許多戰爭,如: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種族滅絕,現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之間的宗教衝突,皆是出於偏見。日常生活也有許多習以為常的偏見,有意或無意,明顯或隱約,成為傷人的武器。最可怕的是,受歧視的人在不自覺下自我應驗了社會強加的偏見,使得社會既有的刻板印象更為鞏固。美國心理學家GordonAllport將微觀和巨觀的因素,從個人認知、人際互動、團體動力、到社會結構,清楚梳理出來。對於亙古存在的偏見問題,這本書提出詳盡而全面的理論洞見和研究證據,是一本值得閱讀與收藏的經典之作。」──張滿玲,高雄醫學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

  「不同群體間互相敵視、存有偏見,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中期,性格心理學大師GordonAllport就對人們之間為何彼此敵視、存有偏見,提供周延的系統化闡釋。即便成書時間(1954年)距今將近70年,但該書觀點歷久彌新,對於人類偏見的成因、動力發展歷程、如何降低偏見及群體衝突,都提供了極具啟發性與說服性的論述觀點及實徵研究證據。在臺灣社會對立之際,此書中譯本的出版為國內對偏見議題有興趣的讀者適時提供寶貴見解,更是助人工作者為受人際偏見困擾的案主提供諮詢時,最佳的實務參考。」──葉光輝,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臺大心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本書為心理學經典名著,作者從人格與社會心理學的角度,深入淺出地探討日常生活中各種偏見、刻板印象和歧視行為的成因,中文譯本清晰流暢。根據本書之分析,我們之所以抱持偏見,不但基於人類心智運作的基本機制,也源自對社會群體之認同與互動。雖然我們無法完全消弭潛藏於內心的偏見,但卻可以設法改善社會與提醒自己,留意並減緩偏見造成的傷害。本書完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數十年來在學術界引發眾多研究,也是社會改革實務的重要參考著作。而時至今日,無論是在現實生活或網路社群,針對國族、性別或種族等族群偏見仍觸目可見,本書內容依然發人深省。」──陳舜文,國立清華大學心諮系副教授

  「《偏見的本質》是嚴謹的學術討論和人文價值的驚人結合體......這本書影響了整整一代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亞隆森(ElliotAronson),二十世紀百大心理學家,《錯不在我》作者

  「眾所周知,《偏見的本質》是一部經典,為人們討論和理解偏見這個複雜的人類問題建立了社會科學的學術取徑。」——肯尼斯.克拉克(KennethB.Clark),前美國心理學會主席,社會改革家

  「這部書的目錄在實質上組織了對偏見這一重要概念的學術研究。《偏見的本質》勾畫出了研究的領域,確立了其中的基本類別和問題,並將其置於一個廣泛的、折衷的框架中,這一框架至今還在使用。」——湯瑪斯.佩蒂格魯(ThomasF.Pettigrew),因社會貢獻而屢獲殊榮的心理學家

  「很多人正得意自己的新發現,卻看見奧爾波特早就在那等著了。」──蘇珊.菲斯克(SusanFiske),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心理科學協會(APS)前主席

  「奧爾波特是反對種族偏見最直言的思想領袖之一,著作《偏見的本質》堪稱社會貢獻的傑作。」──《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

  「關於這個問題的方方面面,這很可能是所有研究著作中最出色的一部。」——《人格研究期刊》(JournalofPersonality)

 

  「一本深刻的著作......光看研究資料來源,本身就堪稱一座圖書館。」——《基督教先驅報》(ChristianHerald)

  「對於一切群體關係最經典的著作之一。」《政治心理學》(PoliticalPsychology)

  「奧爾波特的思想影響了美國與各地政府,確實減少偏見的程度。」──《社會心理學經典期刊》(KlassikerderSozialwissenschaften)

讀者好評

  全球Amazon讀者4.7顆星無偏見好評──

  「這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書之一,我認為美國所有學校,不管公私立,都應該列入必讀書單。太棒了!」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生活。很多書是很好,但我認為能真正改變你生活與觀點的書,才是真正的瑰寶。」

  「當前政治與社會氛圍下的必讀之書。如果我們總是忽略了歷史教訓,一意孤行要重蹈覆轍,那就必須要有這本書。」

  「雖然有些例子取用於他寫作的時代,但仍然不減其經典性。」

  「強大的書。多數人否認自己有任何偏見,但這只是在欺騙自己。如果不想辦法扭轉,就會蔓延到整個族群和社會。」

  「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書之一。」

偏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