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歐陽竟無

ebook 展讀民國人文

By 楊照

cover image of 解讀歐陽竟無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歐陽竟無──「悲而後有學,憤而後有學,無可奈何而後有學,救亡圖存而後有學」。

其會通儒佛,以學術形式讓佛法思考專業化,開拓民國佛學多元思潮,成為復興佛教文化的不世大師。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呂芳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廖彥博/歷史作家

蔡長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歐陽竟無本名歐陽漸,身處時局劇變的清末民初,各種學術蓬勃發展之時,投身佛學研究,開展關於會通儒佛的思考。其敘述的佛法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而是「佛陀對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歐陽竟無承繼其師楊仁山居士的刻經事業,他所成立的「支那內學院」開佛學教育專業化、學術化之先河,更是其一生事業的中心,為後世「居士道場」奠定了基礎,也對近代中國佛教有著重大的影響。

本書選錄二十餘篇歐陽竟無的重要論述、書信、講稿,可從中體會他對於佛法的思想。如佛法需要研究,使佛法不同於宗教;而佛法的研究不開放結論,使之異於哲學。在佛學研究上,歐陽竟無同時注重當代性,認為佛學本不離社會、不離民眾,而當時中國的現實混亂、社會充斥的迷信與虛無,則應由佛法對應處理、力挽狂瀾;而談及孔佛,歐陽竟無也堅定佛家本位,雖然無法完全比對兩大系統之根柢,會通儒佛終其一身也未能抵達成就終點,然其對於佛法思想帶入儒學的思想鋪成,仍值得參讀。

今日讀歐陽竟無的文章,或可從儒佛相爭的一頁歷史裡,多角度領會歐陽竟無的佛法演繹,洞見靈光。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解讀歐陽竟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