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至1884年,患上絕症,仍希冀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

ebook 渴望榮耀,烏克蘭天才女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

By [烏克蘭]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

cover image of 1881年至1884年,患上絕症,仍希冀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以六年的時間,每天工作十個小時,最後得到的是什麼?

是藝術才能的展露,是致命的惡疾──

「我希望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必將早早夭折,我希望我的日記得以出版,它一定會給人以愉悅和啟發。」

【特別收錄與法國文豪莫泊桑的十二封通信】

從十二歲開始她用法文寫日記,記載四海為家的生活,她的驕傲,她的苦惱,她的天真,她的矛盾,她的理想,她的恐懼,她對美的追求和她內心的祕密。

1884年5月1日,離去世時間只有五個月,她在日記前言中寫道:「是的,我的確有這種祈求,或者是希望,就是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如果我不是年紀輕輕就要死去,我希望成為一個大藝術家。如果我必將早早夭折,我希望我的日記得以出版,它一定會給人以愉悅和啟發。」

年輕的天才藝術家(a highly talented visual artist)

她從事專業繪畫起步較晚,但天賦異稟,於18歲進入法國巴黎的朱利安學院(彼時唯一招收女學員的藝術學院)學習,止於去世前的25歲。7年時間裡她一共創作230件藝術品,主要是油畫和素描,少許的青銅像和石膏像等。母親在女兒離世後捐給法國、俄羅斯、烏克蘭諸大博物館和畫廊共計66幀油畫。但因兩次世界大戰,現在留存下來的作品屈指可數。她的畫作嚴格說是處於創作初期的作品,若非香消玉殞,必有更多經典傳世。

與法國文豪莫泊桑的戀情

在瑪麗婭短暫的人生中,有一段對她來說刻骨銘心的情事──即1884年,她與莫泊桑的一段戀情,這一年對兩位來說都是人生中輝煌的一年。莫泊桑的第二部長篇小說《漂亮朋友》完稿,開始在報刊上連載便引起轟動,同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項鍊》和《伊韋特》也獲得巨大成功,因此莫泊桑被貼上了當代偉大作家的標籤,隨即便是應接不暇的各種社交活動,但其內心卻一度陷入彷徨和苦悶,這些情緒曾經他在跟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同年的通信中表露無遺;而這一年也是瑪麗婭事業的巔峰之年,其油畫作品〈見面〉獲得業內極大的關注和讚譽,她正信心滿滿地準備進入事業的黃金期,此時她的內心一片光明,對生活充滿無限渴望,在與莫泊桑通信中這點也表露無遺,她不僅戀慕上了這位文豪,重要是她對日後的憧憬也深深的影響了莫泊桑,使其逐漸走出了心裡的陰霾。

他人眼中的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

初次見面,巴什基爾采娃小姐就給我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柔情而不失堅毅,優雅而不乏莊重。這位可愛的小女孩做的每件事,都顯露了超人一等的智慧。在嫵媚的女性外表之下,隱藏著男子漢般的剛強意志,令人想起了尤利西斯 送給年輕的阿喀琉斯 的禮物──大衣裡裹著寶劍的女人。

巴什基爾采娃小姐用坦率而優美的聲音回應了我的祝賀──沒有任何虛偽的謙虛,她承認自己有遠大的理想──可憐的孩子!死亡的魔爪已伸向了她──正急不可耐地想獲取榮譽。

★本書特色:本書為烏克蘭藝術家瑪麗婭·巴什基爾采娃的日記,從西元1881~1884年。跟隨著這位年輕天才藝術家日記的娓娓道來,讀者不僅可以領略其內心細膩的獨白、心理的發展和蛻變過程,還能被帶入美妙的藝術天地,透過作者與病魔抗爭過程中體會到她那種天賦的樂觀、對生命的渴望與敬畏、對事業成功孜孜以求的精神。

1881年至1884年,患上絕症,仍希冀以任何方式留在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