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

ebook 讓最貼近家長心的媽咪老師 Cindy,透過學習正向教養高效管理時間,改寫孩子與自己的人生

By 媽咪老師Cindy

cover image of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解放媽咪,治標也治本,

活用正向教養的全方面生活管理。

當個新世代媽媽,

在育兒路上跟孩子一起成長。

育兒路上不踩雷,讓七年級媽媽笑顏燦爛的時間管理學。第一本教媽媽如何成功做自己,也幫助孩子成功的實用書籍。

活用時間管理學,輕鬆導正讓爸媽崩潰的孩子行為,豬室友也變神隊友。

有孩子後,人生就像全新的劇本,透過學習人人都能改寫孩子和自己的人生,讓媽咪不再是只是個媽咪。

【各大名師熱誠推薦】

花芸曦台灣跨界知識社群交流協會理事長

馬哈老師親子理財專家

張忘形溝通表達陪訓師

謝文憲企業講師、職場作家

【自序】

──媽咪老師Cindy

我是Cindy,經營臉書粉絲團「媽咪老師聯絡簿」。大學就讀花蓮師院美勞教育系。國小教育實習完取得國小教師證,繼續深造臺藝大視覺傳達研究所。畢業後,不同於同學出國進修或進入職場工作,我選擇結婚生子,直接走入家庭生活成為媽媽,與先生Nelson育有兩個兒子:哥哥2010年出生、弟弟2013年出生。由於先生工作需要國內外出差,我時常一打二,因此被臉書粉絲笑稱為「左右為難」的媽咪老師Cindy。

我的學經歷背景,讓我在成為媽媽前,自認能當個「生活與育兒平衡的完美母親」,就像是影劇中法國媽媽優雅地坐在塞納河畔咖啡廳,邊喝咖啡邊陪伴在嬰兒車上自己玩的安靜寶寶。

孩子出生前,我看了好幾本教養書,滿心期待孩子的「模樣」,會如同書中圖片呈現天使般笑容的可愛寶寶。然而,孩子出生後,我才知道書上描述的「哭鬧不休」是沒有暫停鍵的!新生兒的哭泣是以「30分鐘」為單位起跳,即使按照書上的方式:換尿布、餵奶、抱抱,寶寶還是哭個不停。

我看著教養書上完美的寶寶、電視上明星小孩的可愛笑容,再對比手上抱著安撫也無法停止哭泣的寶寶,不自覺地跟著流下眼淚。滑落臉龐的淚水不是難過,而是發自內心的挫折與沮喪。達不到原先的期望,我便認定自己是個失敗的母親,在心中自問:「為什麼他們都可以很輕鬆地做到,我就是沒辦法?」

萌生「失敗母親」念頭源於師院畢業的自信,除了對媽媽角色有極高的期許,誤將寶寶當成「最佳模範生」,對寶寶有「不合理」的超齡要求。我希望當了母親仍可有完美的計畫表平均分配陪伴孩子、煮副食品與工作時間,也期待孩子符合「天使寶寶」吃、玩、睡的規律作息。

我按照「百歲醫生」的寶寶睡眠訓練,挑選安全的嬰兒床與放手讓孩子哭泣的方式,培養寶寶一覺到天亮的作息。第一次嘗試,三個月的寶寶斷斷續續哭了快一小時,我也在門外站了一個小時。身為新手媽媽,內心非常不安與緊張,一方面要承受親友捨不得寶寶眼淚提出的質疑,另一方面也不知道這樣的方式是否正確?

睡眠訓練到了第二週,寶寶可以小哭一下就自行入睡。之後,他偶爾還是會大哭才睡,或是遇到寶寶生病發燒,因為我擔心他不舒服,從嬰兒床抱到大床一起睡,方便照顧與安撫不適。等到感冒痊癒要送回嬰兒床時,他已習慣有人陪睡,還不會言語的寶寶只能用大哭表達抗拒獨自入睡,睡眠訓練又需重新再來。

面對接連不斷的睡眠問題,強烈的挫折與失望動搖我的睡眠訓練。師院教育培育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擦乾眼淚後,繼續看一本又一本的教養書,並到相關的臉書社團求問。

「該怎樣養成規律的作息時間?」

「該如何吃均衡營養的副食品?」

在我想培養「完美模範生」的心態與日常規矩練習下,兩歲多的寶寶外出時大部分能夠自己吃副食品、吃飽後不看3C,能夠安靜地玩玩具、遊戲書,與習慣「吃玩睡」的規律生活作息。但也有遇到挫折的時候,當寶寶不吃菜,我為了健康希望他吃完而僵持不下;或者到睡覺時間,寶寶在嬰兒床上30分鐘還沒睡著,超出內心預期睡覺時間而延後洗奶瓶、掃地與摺衣服等其他家務的壓力下,導致我忍不住破口大罵。面對每天重覆的高壓情緒,常常懷疑我的教養是否正確?

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Adler)在《你的生命意義,由你決定》中提到教師的小孩,學校成績經常遠不如人。意即,他觀察到身為教師的父母遇到教養問題會施加過多壓力給小孩,造成他們有很大機會藉由反抗來展現個人的意志。

所以當孩子沒睡飽,在我與朋友聚會中鬧脾氣,我將他的正常行為視為育兒挑戰,用強硬手段,例如:講道理、帶到廁所等方式。現在,我們都知道帶有情緒的教養引導是無效的,只會讓孩子用哭鬧或是躺在地上,以更強烈的行動抗議父母。

我在哥哥大班時,上了正向教養的家長班。課程中我明白要先改變教養方式,才能影響孩子。當中印象最深刻的正向教養工具是「鼓勵」和「高品質的陪伴」。

國小實習與補習班教兒童美術和孩子們的互動,我算是不吝嗇給學生鼓勵與讚美,上課才察覺我很少鼓勵我的孩子。鼓勵不只是有好的結果才說出稱讚的話,而是過程中也能說出欣賞孩子做得好的地方。

我還記得第一次練習說出欣賞孩子的好行為,是哥哥正準備往垃圾桶丟垃圾。我對六歲的哥哥說:「謝謝你丟垃圾。」他聽到我說的話,馬上眼睛瞪大看著我,本來要往垃圾桶丟的手停在空中,一副難以相信媽媽會說出鼓勵的話,過了一會兒才把垃圾丟進垃圾桶。

正向教養家長班有一項作業是:「每天要陪孩子玩10分鐘。」我事先告知哥哥有「每天會陪你玩」的功課。沒想到,哥哥反應竟是不願意。不過,我沒有因他的反應出現任何情緒,採取坐在旁邊提問和拿起玩具玩,自然而然地進入他的遊戲世界,按照心理師說的「跟隨孩子」,傾聽孩子的想法進行遊戲。如果孩子想玩樂高積木蓋城堡,便按照他的想法陪他一起蓋。我刻意閉上嘴,按照他的方式進行遊戲,不給建議和選擇決定,使得他有被尊重的感受。這次課程,我體悟到每個孩子的特質不同,需適性引導。

當哥哥上了小學後,朋友邀請我上正向教養家長課的體驗班。課堂中「角色扮演」是父母轉換成孩子的身分,用孩子的角度體驗父母兩種教導方式,分別為嚴厲的怒罵口吻與溫和又堅定的語氣。

我們總是習慣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要做什麼,又抱怨孩子不會思考。「換位思考」的體驗教學中明白直接告訴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如果使用啟發式提問「現在要做什麼?」孩子會針對問題思考與回答,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

我回家應用這些課程的學習,雖然覺得有效,但是有時候也會卡關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被先生質疑太溫和了。我進一步參加「正向教養」創始者簡.尼爾森博士(Dr.JaneNelsen)2019年在深圳的演講,他分享自身的教養歷程。若太過於溫和,孩子會無法聽話,因此轉而使用嚴格的對待。但,過於高壓的教養會讓孩子有權力爭奪的困擾,並與家長產生距離,於是又重回溫和的引導。在如此反覆來回的模式中,最後他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整理出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

簡.尼爾森博士以他學齡前孫子花了20到30分鐘自己穿上衣服的例子,告訴家長「尊重孩子」和「相信孩子」,是培養他能做到的能力進而發展問題解決能力。華人家長常遇到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的問題,他示範運用「家庭會議」共同討論行事曆。我學到了「讓表格說話」,即將親子約定好的事項寫在紙上,用表格引導孩子完成約定。若孩子沒有按照約定執行時,家長只需拿出表格提問:「現在需要做什麼?」、「你打算怎麼做?」取代怒罵「功課寫了沒?」、「趕快去洗澡!」等直接命令的教養方式。

2020年寒假受疫情影響,家長第一次經歷同時要處理孩子線上課程與在家工作的混亂。幾乎班上的父母都反應孩子在家無法好好坐在椅子上專心聽老師直播,我也不例外,也遇到孩子忘記上課時間錯過直播課、不願意寫作業。此時,我上簡.尼爾森博士的線上課,善用「具體化圖表」與「親師合作」,我寫訊息給孩子導師,表達我遇到的問題和希望他能多鼓勵哥哥。他在課程與私人訊息中告訴哥哥:「老師看到你在學校的表現,相信你在家可以坐好。」我也試著用「遇到問題又是學習的機會」的心態,重新看待孩子們在家上課沒坐好的行為,運用正向教養的「鼓勵」和「花時間訓練」。在家庭與學校共同合作下,孩子們「大部分時間」都能主動記得上課時間並乖乖坐好聽老師上課。

2017年,我從哥哥大班開始接觸正向教養的家長班以來,我深刻感受正向教養帶給家庭的改變,於是2020年進修「正向教養家長講師」、2021年取得「正向教養學前講師」、2022年學習「正向教養的婚姻長樂講師」。

在2022年的「婚姻長樂課程」,80多歲的簡.尼爾森博士使用線上軟體和設備臨時遇到耳機聽不到,態度自若地請其他老師引導克服問題,親身示範學無止境。他的經驗,提醒了我「每個專業都需要學習」。然而,當醫生要念完醫學系、當老師要修完教育學程,可是卻沒有一個學校教媽媽怎麼當媽媽?我遭遇育兒的挫折問題,藉由「正念瑜珈」察覺不論是生氣或是開心,都只是個情緒。我們感受到情緒,讓「它」在身體流動後慢慢離開。

過去的我只有初步認識情緒,成為「正向教養講師」後,明白正向教養以阿德勒(AlfredAdler)心理學為基礎,以平等與尊重的方式對待孩子。簡‧尼爾森博士將其設計出52種教養工具,讓家長能按照清楚的具體做法在家進行正向教養。

學習正向教養發現我的「教養風格」偏向優越型,也就是凡事求好的個性,我以為能兼顧家庭、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與孩子教育的一個...

最高教養術,媽咪老師的原子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