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巫醫對話

ebook 動態三維×類比思維×文化因緣×風水批判,由崇拜到審美,追尋原巫文化的轉嬗

By 王振復

cover image of 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巫醫對話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凡是知識與科學不能到達的地方,

那裡就大有巫術的用武之地──

巫術,確實是知識、科學的史前替代,

或者說是對於人類的一種有趣而出於無知的懲罰。

中國巫文化的文化哲學

中國原巫文化的氣、道、象問題,可以稱之為巫之氣、巫之道與巫之象,且三者相互蘊含。其一,這裡所說的「氣—道—象」這一動態三維結構,三位一體又各自具有自己的場域;其二,這一人文結構的文化內涵關係到美,卻不是一個美不美的問題,首先是巫與巫學的問題;其三,中國巫性的「氣—道—象」的文化哲學,自始至終打上了巫與巫性的文化烙印,它實際是「巫氣—巫道—巫象」蘊含於一體,又各自具有文化哲學的品格,換言之,它是以巫、巫性之相繫的範疇為主體與主題的。

中國巫文化的人文思維方式

思維方法或曰思維方式問題之所以顯得如此重要而且相當煩雜,是因為思維方法(方式),是人類文化或者一個時代、民族文化思想的思考方式與致思過程,而且它直接就是思想存在本身。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思維方式及其邏輯、推理與判斷等,決定了思想的品質與品格、結構與功能。思想與思維是不同層次的兩個問題,相對於思想而言,思維是更具有深度的、隱在的,也顯得更為重要。而中國巫文化的思維方式,主要是類比。

巫、醫的人文親緣與「對話」

人類各氏族、各民族,都大致經歷過以巫測病、治病,而巫、醫不分的漫長歲月,也才有可能將真正能夠治病的知識、科學「喚上前來」,使得醫療知識、技術,從此代替了長期硬充為治病「偽主角」的巫術的地位。可是,醫療知識與科學理性的成長,並不意味著關於巫術治病的方法從此徹底的退出人類的歷史舞臺。

從巫性崇拜到詩性審美

巫性的靈與靈的巫性走向詩性審美之所以可能,是因為巫性文化的歷史和人文機制,早已孕育與蘊含著原始詩性審美的人文根因。它是由「巫」向「史」轉遞的一個重要構成,象徵著中華民族的群體人性、人格,從必受原始巫文化的種種牽累、強制與不自由,到本在的獲得一定意義的精神的自由和解放。

「風水」的理性批判

風水的又一別稱,叫做「地理」。典出《易傳.繫辭上》。所謂「仰以觀乎天文」,是天文學的原始;「俯以察於地理」,是地理學的原始,但是它們原本都屬於巫文化範疇。風水還有一個別稱,稱為「陰陽」。這一風水別名,較為流行於元代之後,典出於先秦。古人迷信,以陰為凶,以陽為吉。所以陰、陽二字的本義,本與風水有關。難怪後代風水術稱為陰陽術,風水家稱為陰陽家。風水還有其他別名,如相宅、相墓、圖宅、卜宅與青烏等。

本書特色:從「巫之氣」、「巫之道」到「巫之象」,書中分析了巫術背後的哲學和文化基礎、巫文化下的人文思維方式,以及巫和醫之間的連結。另外,由原始巫性崇拜轉向詩性審美、對「風水」的理性批判等皆有詳細闡述。附錄中探討了與巫相繫的神及作為宗教「文化之母」的巫術。豐富內容與詳盡解析使本書成為巫文化領域的權威之作。

中國巫文化人類學──巫醫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