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砌成的石階

ebook 翻越關門,布農丹社歸鄉路 · Vision

By 雪羊

cover image of 記憶砌成的石階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繚繞林間兩百年的布農古調,水鹿主宰的世界───
一段布農族丹社群踏上石階、重返故土,
以「回家」為目標的山旅故事。
14萬人追蹤,超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的深度隨行報導。


我們在攀上與下降之間,仔細尋找任何可能的延伸路徑。
因為古道在這裡既破碎又模糊,一不注意就會跟丟迷途,
誤闖水鹿闢出的崎嶇獸徑......

他們不諳當代登山,沒有全套專業配備,
甚至有人第一次縱走,卻仍花了十天翻越中央山脈。
那條清代留下的路,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關門古道。
那群人,是最接近中央山脈核心的布農族:丹社群。

2022年,人氣山岳攝影師雪羊跟著一群布農青年,循著祖先因日本人「集團移住政策」而遷徙的腳印,從花蓮馬遠部落徒步跋涉,回到南投丹大的老家。負重近30公斤,最高爬上海拔2,960公尺的中央山脈主脊,他以見證者的身分,詳實記錄這趟「回家行動」,重現Bunun的態度與生活,以及族人如何在漫長的回家路程中,成為真正的人。

只有模糊的痕跡、沒有布條可依循,他們走在老人家曾經走過的路,上攀、下切,抱著倒塌的腐朽巨木攀爬而行,底下是萬丈深淵。當抵達老人家口中的「那邊」,象徵鄉愁的祖居地時,整座山林只聽得見族語的祭告,與悠悠唱出的古調。

過去,他們被迫離開自己的家;不友善的狩獵政策下,有的族人為了守法打破禁忌,有的為了禁忌對抗政策。時至今日,尚有族人駐守街頭,為爭取文化自主權、完整的「傳統領域」請命。這趟回家路,是精神、文化、記憶的傳承,在雪羊的深度報導下,以動人且具原始之美的樣貌呈現在讀者眼前,並從生態環境、體制、文化面向探討存續議題,讓真實的原住民故事被更多人看見。

名人推薦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甘耀明|作家
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__專文作序

Joeman|百萬YouTuber
巴奈|歌手、倡議者
伍元和|台灣山徑古道協會理事長
呂忠翰(阿果)|世界公民兼探險家
那布|內本鹿文史工作者
林華慶|林務局局長
胡子|百萬YouTuber
徐如林|古道文學作家
張元植|登山家
麥覺明|山岳紀錄片導演
陳德政|作家
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劉克襄|作家
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__各界聯合推薦

「生命是在自然田野中,自己長出來的!」我們如果不跨入一場事件,不走進一座森林,不經歷一次風暴,不目睹一顆生命的死亡......,人是無法置身於自己生命之中的;而我們一旦有了這樣的存有感,便足以抵抗所有論述的支配,活在自己的人生裡。推薦給所有找尋意義的朋友們,山林是生命最原初的田野,再真也不過。──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台灣山脈是歷史層疊的文化空間,山徑亦是通往歷史的幽徑。布農著重「家」的情感,這十天行程,大家走的不僅僅是布農回家之路,也是台灣歷史的縮時顯影,情感相依,互為協助。雪羊以豐富的眼光觀察過程,帶給讀者滿滿的文化饗宴。──甘耀明(作家)

文字在山上的無路之路奔躍,交織著口語傳述耆老的部族禁忌與智慧,帶我看見「會呼吸的房子」。如同雪羊形容的,這行旅是沉浸式的民族教育、是行動教室啊!──梁玉芳(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

重返行動就是很多夥伴一起在幫忙,這本書的出發點也是一樣,想要讓事情可以往好的方向,讓文化可以活回來。──巴奈(歌手、倡議者)

我在《朝聖──人與自然的相遇》Podcast節目中,跟著馬詠恩的述說,走過那條回家之路,如今又在雪羊生動的文字裡,再次踏上野生崎嶇的關門古道。某種程度上,作者和讀者都在「故事結束」時,成為一個嶄新的人。──陳德政(作家)

人在山裡來來往往,登山者將山頂視為目標而去,生態學者為了山裡的生物群聚而去,政府為了統治及交通的需要開鑿道路;通商的、採愛玉的、獵捕的......種種的人各因不同的目的,將山視為一條途徑走了進去。
而在更早更早之前,有一群人早已在山中生根萌芽,成長茁壯。山對他們不僅是一條途徑,更是文化的載體,承載著族群母體的大船。很高興能看到雪羊願意走進去,也願意寫出來,讓我們看到更多這群人的故事。──蔡及文(登山補給站站長)

用頭袋背起行囊,雙腳走在祖先的遷移之路,重新再造人與山的心關係。──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作者)

記憶砌成的石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