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雲起

ebook 抗戰時期中國的氣象事業

By 劉芳瑜

cover image of 風雲起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天有不測風雲,人又豈能料乎?

科技的進展不僅因人類追求生活而改變,也因破壞而產生轉折。二戰期間科學為戰爭服務,不只是我們熟知的原子彈研究,就連最習以為常的「天氣」,也變為專屬國家的武器。當時各國的氣象學者發揮自身所學,為國家提供天氣預報,成為軍事活動的一環。

1944年中,美軍攻下塞班島,開始整建機場,以B-29型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飛向日本本土,進行轟炸任務。不久,海軍艦隊也開始突擊菲律賓、臺灣、沖繩的日軍基地,包括著名的臺灣沖航空戰。這時候,氣象情報就顯得非常重要。除了珍珠港、澳洲達爾文、阿留申群島的氣象報告以外,美方還利用了駐華美軍的氣象報告,以及國軍在東南沿海,由戴笠軍統局與美軍共同訓練的中美合作所氣象情報,更有軍統局潛伏在淪陷區、香港、菲律賓、越南、緬甸的情報人員所蒐集來的日軍氣象報告。

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比較晚,從晚清透過傳教士的譯介,將西方氣象學傳入中國。民國建立以後,雖然在北京設有中央觀象臺,然而地方層級卻因為經費的考量,沒有辦法擴大觀測規模。國民政府北伐成功以後,在留美氣象專家竺可楨的努力下,中國各地氣象事業開始有了新的局面。也隨著科學與武器的進步,為空軍這個新銳軍種帶來更強大的攻擊能力,但最為仰賴氣象情報的也是空軍。

抗戰爆發,氣象情報與作戰的關係越來越密切,氣象觀測部門需要大幅地拓展來適應戰局。特別是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中國與美國成為軍事同盟,美軍派遣專家到中國提供氣象技術援助,不僅改善了觀測的品質,也增進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可以說,這時候中國的氣象發展,有著美國深刻的印記。

本書以中國對日抗戰期間,國民政府的幾個機構—航空委員會、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中央氣象局、中美特種技術合作所做為分析對象,從國民政府的視角討論戰時中國的氣象事業,以「戰爭」做為推動力,了解其中帶來的氣象技術與制度變遷。

戰後的中國,也因為有了戰時的經驗,為氣象制度帶來嶄新的契機。

風雲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