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史料(1946-1950)(二)

ebook

By 廖文碩主編

cover image of 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史料(1946-1950)(二)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印度獨立運動再現高潮,1947年蒙巴頓繼魏菲爾出任印度總督,宣告印回分治,隨即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同年8月英國將政權交還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政府,尼赫魯出任印度首任總理。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1946年印度臨時政府成立之際,即率先將駐印專員公署升格為大使館,來年初發佈由學者羅家倫為首任駐印大使;原印度駐華專員梅農也升為大使,1948年由潘尼迦繼任,成為尼赫魯在中國的「耳目」,其于國共之觀點與評價尤具影響力。除官方檔案資料外,羅家倫、梅農、潘尼迦三位大使均留有豐富的文字記述供後人憑據考察。

隨著國共內戰加劇,政府情勢日益嚴峻,1949年4月首都南京淪陷,潘尼迦未隨行政院遷往廣州,7月政府駐藏辦事處被逐出藏,10月毛澤東于北京宣佈成立新政權,尼赫魯政府電告周恩來將「謹慎考慮」局勢發展,12月30日即致函中共外長周恩來宣佈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政府隨之宣佈與印度斷交,羅家倫降旗撤館。1950年元月印度結束自治領階段,共和國成立,同月印度投票贊成蘇聯提案將中華民國逐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5月中共與印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互派大使。

駐印大使館撤館前,吳俊才於新德里完成《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書稿,來年於香港出版,羅家倫作序,感歎國人對現代印度缺乏認識。有關印度獨立前後對華政策之演變,由於兩岸長期分治,長期不被學界所重視,直到近年來亞洲崛起、中印爭雄,中印關係研究才又受到注目。

本書廣泛搜集取材中華民國政府因應印度獨立,于對印關係決策形成過程之原始檔案,分為「中印建交」、「印巴分治」、「印度發起亞洲會議與合作組織」、「西藏問題」,四個大類。從宏觀視角及脈絡,研析印度獨立前後中印關係轉折及延續之核心議題、關鍵因素,及其於兩岸分治後中台印關係發展與亞洲冷戰史的影響作用,特別是冷戰初期面臨美蘇在亞洲形成對峙、國共勢力消長,與中印之間的多邊應對與連動性,期能以史料為據、從史實出發,思考政府對印關係的承先啟後意義。

回顧冷戰初期的中印關係發展,政府從「聯印製蘇」、「先印後巴」到「聯巴制印」以維反蘇反共立場的外交策略轉換,其間各方民族主義思維所具國際主義與孤立主義的本質異同,泛亞洲主義要求文化統合、亞洲一體的政治意識,去殖民與後殖民社會變遷過程中的斷裂與延續,亞洲反共聯盟與不結盟運動的萌發及對立等等,對於理解當今亞太國際政治現實、區域衝突與和平維繫,或仍有相當啟發性。

印度獨立與中印關係史料(1946-1950)(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