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聯聯看【第八輯】

ebook 50種跨時代經典名家導讀

By 聯經出版數位出版部

cover image of 經典聯聯看【第八輯】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聯經 50 週年特別企劃,50 種跨時代經典說書計畫 

超過40位重量級領讀人,引你重返經典回應當下的疑問

  成立於1974年的聯經出版,今年迎接創社五十週年,特別規劃「經典聯聯看」Podcast說書節目,由聯經出版發行人林載爵、《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王聰威、聯經出版編務總監陳逸華、故事 StoryStudio 創辦人涂豐恩共同主持,精選五十年來,具代表性的五十種作品,每集節目邀請專業領讀人,對談一部跨時代的經典,分享他們與書相遇的時刻、作品的跨時代意義、讀者可以如何閱讀。

  聯經 50 經典分成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從柏拉圖、康德到馬克思;從莎士比亞、普魯斯特到康拉德;從錢穆、余英時到林毓生;從龍瑛宗、高陽到高行健。這些作品出版至今,不斷再版、也不斷被閱讀。在每一個時代裡,都佔有重要位置,給予讀者一種思考,對他當下的疑問,提供解答、參考,或者產生一種辯論、對話。

  第八輯收錄第36集至第40集內容,將節目完整內容編輯成文字,推出E-only原生電子書版。特別收錄名家選讀重要段落,以及3000字試讀內容,邀請不同世代的讀者重返經典。

  EP36:《德行墮落與不平等的起源》,領讀人:苑舉正、主持人:林載爵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和《論科學與藝術》兩篇文章,這些是盧梭政治思想的起點,也是啟蒙運動中關於平等與自由的核心討論。由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也是本書的譯者苑舉正,分享翻譯過程中的挑戰與收穫,並深入剖析盧梭的思想對後世的深遠影響。苑舉正指出,翻譯這本書耗時十年,他不僅研讀18世紀法文原稿,還親赴日內瓦博物館查閱盧梭手稿,以確保忠實還原作品的深度與精髓。  

  盧梭在這兩篇文章中批判啟蒙時代的藝術與科學教育造成的德行墮落,並探討人類在自然狀態下的自由平等。他認為私有財產的出現導致不平等與壓迫,主張透過社會契約,建立以「普遍意志」為核心的社會體系,實現真正的自由和平等,盧梭的直接民主理念對現代民主理論有深遠影響,也引發了與推崇理性與科學的伏爾泰之間激烈思想對立,兩人間的筆戰成為啟蒙時代的重要篇章。

  EP37:《柏拉圖理想國》,領讀人:苑舉正、主持人:林載爵

  《理想國》這本書不僅是西方思想的基石,也對政治哲學影響深遠。柏拉圖在書中提出理想的政治體制應該以「人盡其才,適得其所」為核心,並強調正義需要智慧與理性領導人——哲學王的指引。

  柏拉圖對民主制度提出批判,認為民主容易被短視的群眾利益左右,忽略長遠的公共福祉,甚至將其視為一個有缺陷的制度。因此,構想了一種理想的政治體制,由哲學家的智慧來領導國家,實現正義。而正義是柏拉圖思想的核心,他認為正義不僅是個人美德,更是社會和諧的基石。只有當每個人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並扮演合適角色時,國家才能達到真正的和諧與正義。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強調自由應該建立在理性與責任的基礎上,並警示無限制的個人自由將破壞社會秩序,提出理想社會中的自由必須與正義和德性並行。柏拉圖的《理想國》不僅構築了一個理想社會的藍圖,也對後世政治與社會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EP38:《康德三大批判》,領讀人:苑舉正、主持人:林載爵

  康德的經典哲學著作《康德三大批判》,包括《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被認為是哲學史上最具挑戰性的經典。在《純粹理性批判》,康德首先探討人類先天的認知能力,認為我們能夠理性地考察世界,並在科學進步與理性局限之間尋求平衡。他討論了「我們可以認識什麼?」的問題,並指出我們的知識有其根本限制,無法認識「物自身」。隨後,在《實踐理性批判》中探討道德律,提出普世價值,並回答「我應該做什麼?」的倫理問題。最後,《判斷力批判》反思理論與實踐的關聯,探討如何通過審美能力來實現人的自由。

  康德的思想促使人們承認知識的相對性與主觀性,並開創了哲學與科學反思的空間。本集也討論康德哲學對現代社會的啟發,尤其是在缺乏傳統權威的背景下,如何通過理性與批判哲學重建道德與價值觀。

  EP39:《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領讀人:張登及、主持人:林載爵

  杭亭頓在《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書中提出「文明衝突論」,認為未來的全球衝突將源於文化與文明的差異,而非意識形態或經濟因素。導讀人張登及教授介紹了作者的背景,並深入分析這本書對當代國際政治的影響,特別是在冷戰結束後的全球政治背景下,如何預測並解釋當前的地緣政治變局。

  本書揭示了冷戰後國際秩序的變化,從意識形態的對立轉向文明間的認同衝突。張教授討論了主要文明間的差異與競爭,尤其是西方文明的限縮與其他文明的崛起如何重塑世界格局。地緣政治和文明衝突密切相關,提供了理解當前國際秩序變動的多維視角。

  此外,節目中比較了福山的歷史終結論與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福山認為自由民主將成為全球普世價值,而杭亭頓則預測未來的衝突將來自文明間的文化差異,並警告世界將面臨文明對立與競爭的挑戰。這兩種不同的全球秩序預測反映出對未來世界的不同理解。

  EP40:《憂鬱的熱帶》,領讀人:林浩立、主持人:林載爵

  《憂鬱的熱帶》講述李維史陀如何成為人類學家,並描述他在南美洲五個印地安社群的田野調查經歷。李維史陀的思想深度、批判反思與優美筆觸使本書成為一部獨特的經典,不僅引發思想衝擊,也深深影響了文學創作者。

  書名中的「憂鬱」有雙重意涵,源自法文Tristes Tropiques,既指哀愁,也包含「失去迷人之處」。李維史陀在探索「原始」人類社會的過程中,目睹了殖民入侵對原住民文化的摧殘,並反思了自己的人生處境。他的書寫表現了對外界與內心雙重憂鬱的反思。

  本書突破傳統人類學學術書寫,李維史陀以個人情感與視角為主體,呈現自己在田野調查中的挫折與自嘲。他曾追尋原始生活的極限,卻在蒙蝶族中發現生活過於簡單,並在此反思「野蠻」的極限。這種坦率的表達,使《憂鬱的熱帶》成為人類學書寫的先驅,影響了後來的學術書寫潮流。

本書特色

50種經典作品:文學、歷史、思想三大類,涵蓋翻譯作品與中文創作。

40位名家領讀:由各領域專家、學者、作者,專業解讀經典。

4位主題人專業提問:由專業編輯人共同主持。

經典精讀與試讀:由領讀人精選300-500字重要段落精讀,另選3000字試讀內容。

有聲內容同步聽:各集內容另附有聲內容,可同步至《經典聯聯看》Podcast頻道線上收聽。

經典聯聯看【第八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