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膺日記(1953)上冊

ebook 民國日記

By 狄膺

cover image of 狄膺日記(1953)上冊

Sign up to save your library

With an OverDrive account, you can save your favorite libraries for at-a-glance information about availability. Find out more about OverDrive accounts.

   Not today

Find this title in Libby, the library reading app by OverDrive.

Download Libby on the App Store Download Libby on Google Play

Search for a digital library with this title

Title found at these libraries:

Library Name Distance
Loading...

狄膺一向有留下紀錄的習慣,他從八歲起便有不全的日記,結婚後因故不續寫。留法期間曾有日記,但返國後因任職中央政治會議,擔心洩漏機密,所以暫停日記,僅在每日記賬的賬本中間錄雜感。直到遷徙來臺後,才復記日記。

 1952至1953年的國策第一目標仍是反攻大陸,然而隨著準備時間拉長,經濟發展與反攻儲備開始產生矛盾。例如在農產品的出售上,應當以出口換取外匯,或者儲存以備反攻使用,兩者孰輕孰重舉棋不定,未能定下以何者為重之方針。立法院在此情況下,討論的議案也大半與物價、稅率等有關,可以看到臺灣1950年代初期面臨的經濟問題。

1952年初,《中日和平條約》急於簽定,政府的堅持、外交的難處,都被狄膺記載於日記當中。

 在生活方面,物價節節上漲,通貨膨脹,而公教人員薪水維持不變,造成生活困難。狄膺雖然家人不在身邊,開支不多,但面對同鄉故舊的請求,也漸感濟助能力有限。

 1952年10月,狄膺轉任黨史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在這數年間,前輩大老如居正、吳稚暉等紛紛謝世。另方面,由於大陸風聲日緊,家人舊友的通信受阻,消息不通,但斷斷續續傳來的家鄉情況大半令人不安,親友或遭清算,或被捕殺。但在海峽彼岸的狄膺一切無能為力,只能期望早日反攻而已。

 對於書寫來說,瑣碎是一項缺點,但就史料價值而言,瑣碎的記事有時反而留存了更多資訊。從狄膺的紀錄中,可以看到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時的日常生活與社會環境。這些跟著政府來臺的外省人們,或者原居本島的臺灣人們,他們吃什麼?住在哪?需要什麼用品?收入從何而來?出門如何移動?閒暇時去哪裡遊玩?在當時的臺灣,人們是怎麼「生活」的,從狄膺的細碎記事中,應可勾勒出部分輪廓。

專業推薦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文隆專文導讀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退休教授劉維開專文推薦

狄膺日記(1953)上冊